知名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日前向歐盟12個國家的民眾發起了一項調查。根據9月中旬公佈的結果,在回答“如果能選舉一位歐洲總統,你會投票給誰?”時,12個國家的調查均顯示,德國總理默克爾戰勝了法國總統馬克龍,成為民眾心目中的“歐洲總統”——不僅平時在經濟和金融政策上立場截然相反的南北歐國家實現了難得的意見統一,哪怕是在法國本國,默克爾的支持率(32%)也大幅領先於馬克龍(20%)。
△默克爾在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民調中當選“歐洲總統”
對此,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認為,在默克爾執政期間,德國政府始終致力於“保持歐盟團結”。而作為歐洲的中心力量,德國更多地追求解決各國利益衝突和分歧,而不是尋求自身的霸權。默克爾的政治舉措極具包容性,尤其是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和英國脱歐之後,嚴謹、倡導和解的德國更加能獲得歐洲民眾的信賴和支持。
然而,一個事實是:在德國本週末大選後,執政16年的默克爾將走下政壇。
即將告別政壇的“鐵娘子”
第20屆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將於9月26日開始。6040萬擁有選舉權的德國公民將通過手中的選票決定未來四年德國的走向。
柏林自由大學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埃伯哈德·桑德施耐德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記者專訪時指出,本屆大選對於德國民眾來説具有多重特殊的意義:這是兩德統一以來第一次現任總理不參加競選連任的大選;這是議院兩大黨——聯盟黨和社民黨在民意調查中支持率最接近的一次大選;這是參選黨派最多的一次大選;同時也可能是產生聯邦議院席位最多的一次大選……不過,桑德施耐德坦言,最受德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關注的焦點無疑是執政16年的默克爾即將卸任。
“後默克爾時代”的德國政壇將呈現出什麼樣的新格局萬眾矚目。在他看來,關鍵要看9月大選過後,各政黨之間如何在組閣談判中就財政、環境、經濟等多個重要議題進行博弈。
△桑德施耐德接受總枱記者專訪
今年67歲的默克爾從2005年11月開始出任德國總理,是德國曆史上的首位女總理,也是首位出身於前東德地區的總理。在她連任四屆、長達16年的執政期間,德國確立了在歐盟中的“龍頭”地位。
德國哈勒大學政治學者瓦維克認為,歐盟其他國家對德國的領導角色基本認可的事實要歸功於默克爾的謹慎和負責任的態度。默克爾也因此被貼上了“德國鐵娘子”的標籤。
危機應對讓德國和歐洲認識了“鐵娘子”
“鐵娘子”的標籤更多來源於默克爾在危機應對時的果斷與智慧,這樣的特質在歐洲男性領導人身上也並不多見。從抵禦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海嘯,到帶領德國人民迎戰疫情,默克爾在一次又一次危機中把穩了德國甚至是歐洲的“槳舵”。德國圖青政治教育學院院長烏蘇拉·蒙克分析指出,雖然默克爾每次都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但幾乎最後都能作出正確的決定。這或許是“鐵娘子”四個任期一路走來“鐵”的根源。
德國電視一台網站的新聞專欄,近日發表的題為《16年總理:權力者默克爾》一文對默克爾執政生涯進行系統回顧後指出:默克爾不是一個崇尚新事物的“革命者”,她摒棄空想和誇誇其談,在危機到來和社會動盪時力求維護穩定。她一方面保持着對社會情緒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又保持着政治的靈活性,始終追求快速轉換,不斷地審視“政治上是否可行”與“可以與誰共同執行” 。
“着迷中國”的默克爾
在“與誰同行”這個問題上,默克爾以自身的行動做了最好的詮釋。
在擔任德國總理的16年間,默克爾總共12次訪問中國。用前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的話來説,“在西方國家和中國的交往中,中德兩國領導人的互訪是最密切的、交流也是最多的。”即使在疫情期間,習近平主席與默克爾也進行了6次雙邊通話、10次線上溝通。
除了政治交往,中德兩國在經貿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與此同時,中國從2016年到2020年連續五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國。
△ 2010年-2020年中歐進出口貿易額
此外,對於歷時7年、在去年年底達成的中歐貿易投資協定,中德兩國主流媒體共同報道指出,“默克爾正是支持該協議的最積極的那個人。” 她曾多次強調:“中歐投資協定將給我們在市場準入方面更多的互惠待遇”,並且始終相信中國的繁榮發展符合德國和歐盟的利益,“無論是氣候變化、有關世界貿易組織的問題還是其他國際問題,缺少中國或與中國對抗,我們都將無法解決。”
因而,本次德國大選,德中、歐中關係未來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被問及德國未來的對華政策是否會調整路線,桑德施耐德在專訪時表示,“競爭與合作並不衝突。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德國公司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在當地取得了非常搶眼的銷售成績。”
他告訴記者,自己從跟德國公司交往的切身經歷中發現,很多公司很早就開始與他們的中國合作伙伴一起開發創新科技。這正是全球化該有的樣子——在承認雙方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企業間以科學、經濟進步為目的開展合作。
“後默克爾時代”的政治變局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近日撰文指出,默克爾的繼任者面臨與默克爾時代完全不同的任務。文章稱,默克爾在任的16年代表了一個強大而穩定的德國,但現在的歐洲面臨諸多嚴峻挑戰:疫情、氣候變化、地緣政治競爭等,這些都需要一個全球化的“徹底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表面的改變——與過去16年不同,現在需要的恰恰是一個“富有遠見的德國”。
△ 法蘭克福評論報:國際社會需要一個“富有遠見的德國”
德國大選目前已進入最後的倒計時階段。民調機構INSA輿情研究所和輿觀調查公司發佈的最新結果顯示,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獲得22%的支持率,雖然比一週前增加了1.5%,但依舊落後於社民黨25%的支持率,且遠低於2017年上一次大選時32.9%的支持率;被稱作是“默克爾政治遺產繼承人”的聯盟黨總理候選人拉舍特27%的個人支持率也遠遠比不上社民黨總理候選人肖爾茨42%的支持率——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德國民眾16年來對默克爾個人的支持率長期保持在60%-70%。這樣的對比似乎也印證了專家們的觀點:“後默克爾時代”——人心思變。
△ 9月20日德國大選最新民調結果
兩個月前,當被問及引退後的生活規劃時,此前一直對此避而不談的默克爾終於明確給出了答案:“首先是休息,然後我會思考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也許我會讀一會兒書,再閉上眼睛,如果累了就睡上一會兒,然後再看看我會在哪兒。”
這是默克爾第一次表露出“老態”。“默克爾時代”將要謝幕。
監製 | 姜秋鏑
記者 | 梁弢 阮佳聞
編輯丨許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