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讓“痕跡管理”迴歸本真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綜合

劉越祥

“痕跡管理”是近年來新興的黨政機關績效考核手段,但在一些地方“痕跡管理”走偏走樣。據新華社報道,某基層幹部反映:某次,上級要求製作檔案,一個貧困户一份檔案24頁,一式4份共96頁,還要有照片,所有檔案用塑料外皮包裝;某駐村幹部反映,村裏搞一次“衞生清掃”需要9份檔案,材料環環相扣、圖文並茂、相互印證;上級要求基層幹部每天上午9點通過微信羣的“發送位置”功能報告位置,證明自己堅守在村裏;“材料準備得齊不齊、好不好、美不美”,直接決定考評分數……

“痕跡管理”通過記錄、整理、歸檔、保存下來的文字、圖片、音頻等資料,還原工作落實情況,以檢驗和評估決策的正當性、工作的完整性、結果的有效性和溯源的真實性,彌補了過去黨政機關績效考核相對虛化的不足,使考核內容更加具象且有章可循。但在實踐中,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現象日趨嚴重,使“痕跡管理”變了味、走了樣,成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新變種。因此,讓“痕跡管理”迴歸本真,把幹部從一些無謂事務中解脱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

重“痕”不重“績”,説的是“痕跡管理”過了度。比如,有些機關和部門在檢查指導時強調“痕跡”多,深入基層少;評比表彰時依賴“痕跡”多,具體瞭解少;溯源追責時,依據“痕跡”多,傾聽羣眾意見少,有的甚至把“痕跡管理”當成開展工作的“萬能鑰匙”。

留“跡”不留“心”,指的是基層台賬不紮實、玩花樣。比如,有的為了表明與上級跟得緊,就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傳達文件,形成“表態式”台賬;有的為了檢查評比過關,專做一些不扣分的“痕跡”,形成“應付式”台賬;有的為了迎合上級,以“痕跡”美觀全面取悦上級,形成“繡花式”台賬;有的為了讓上級和領導看得到自己的工作,有事沒事在微信上曬照片,形成“作秀式”台賬,等等。

這兩種不良現象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導致基層台賬氾濫。有文件類的,使“文山”不斷攀高;有記錄類的,不管大會、小會,都登記在案,各種記錄本越記越多;有表格類的,各種簡單計劃、數理統計、電子報表等,琳琅滿目;有視頻照片類的,各種活動的影音數據佔用的內存越來越大。值得警惕的是,隨着電子化、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廣泛運用,台賬的形式、範圍、數量呈幾何式遞增。

台賬總得有人來做,氾濫之下,一些單位和部門就不得不增加“記錄”“拍攝”“統計”“報道”“編輯”等職責。基層幹部原本緊張,一個蘿蔔一個坑,不少基層幹部只好身兼數職,而且為了把台賬做細、做全,不惜花大成本、下大功夫。正如有基層幹部吐槽,工作可以糊弄,但台賬馬虎不得。

上級過度重“痕”,基層就會變樣留“跡”。過度的“痕跡管理”,既導致台賬過多過濫,浪費基層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也造成基層工作失真失效,助長新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消除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這兩種不良現象,就得讓“痕跡管理”迴歸本真。一方面,有關部門需對“痕跡管理”作出科學評估,明確“痕跡管理”的界限,制定“痕跡管理”清單,讓基層知曉哪些台賬須做、哪些不必做。同時,不斷優化檢查方式、改變考核方式,把重“痕跡管理”轉到重工作實績、重發展實效、重羣眾口碑上來。另一方面,基層應端正工作態度,堅持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真正讓工作抓鐵有痕、落地生根。當然,紀檢監察部門應加大督查督辦力度,對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的現象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杜絕“台賬主義”在基層蔓延,切實為基層幹部減負減壓、幹事創業營造良好氛圍。

來源:寧波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