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那場曾經轟動全球的車企併購案晃眼已過了十年。作為中國商業歷史上最成功的海外併購案,吉利用實力向世人證明了“蛇吞象”並非不可能。
這場曾經被認為近似瘋狂收購的背後,不過是吉利董事長李書福的日常。
作為吉利汽車的靈魂人物,李書福的造車之路是一場典型的“曲線救國”。
1986年,李書福的創業之路從相館和冰箱製造開始。1993年,他輾轉至摩托車製造業。
1994年,摩托車生意紅火的李書福有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造汽車”。剛開始,這個想法沒有得到主管部門的許可,但他還是打着製造摩托車的幌子開始籌早期吉利的“豪情汽車工業園區”。1997年,四川一家生產小客車的企業瀕臨倒閉,精明的李書福看到了機會,他以1400萬元的投資,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車製造公司,並拿到了小客車、麪包車的生產權;這意味着,李書福的大膽想法讓他正式進入了汽車製造業。
此後的20年間,作為中國第一家生產轎車的民營企業,吉利逐步走向成熟。而李書福同樣也在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上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創建的北京吉利學院為汽車產業鏈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對於李書福而言,從人生的第一桶金到創業初期試水,從兩輪的摩托到四輪的汽車,這期間的每一步都為送他坐上中國汽車企業大佬寶座奠定了基石。但對於大眾來説,李書福稱為全球焦點還是來自十年前那場為人津津樂道的收購。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團與福特汽車正式簽訂股權收購協議,瑞典豪華品牌沃爾沃汽車正式加入吉利大家庭,吉利也就此成為了中國汽車行業第一家跨國公司。
然而,就在當時,很大一部分專業人士並不看好這場收購。
一方面,當時的吉利無論從年銷售額、資產規模還是發展歷史、品牌影響力等諸多因素考量,都與老牌沃爾沃不在一個檔次。此外,自告奮勇宣佈收購的吉利自身還有着百億負債。據李書福自己公佈吉利的財務狀況顯示,吉利正在使用銀行貸款30多億元,從香港資本市場調用資金20多億元,配套商欠款60多億元,負債額超過100億元。另一方面,由於經營不善,沃爾沃也是虧損嚴重。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李書福還是果斷做出了收購的決定。他組建了強大的中介團隊:法律顧問富爾德律師事務所,財務諮詢德勤會計師事務所,收購項目財務顧問洛希爾投資銀行,公關顧問博然思維集團。在這樣的王炸組合下,從法律事務到財務盡調,從總體協調到媒體把控,吉利都將這場收購寫入了教科書案例中。
十年後,沃爾沃的估值已經從18億美元的收購價翻了十倍之多。除了估值,這場收購從很多方便無疑都是成功的。首先,收購沃爾沃為吉利後續的版圖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後的吉利,還陸續將寶騰、路特斯等汽車品牌納入麾下;截止當前,吉利旗下擁有吉利、領克、幾何、沃爾沃、極星、寶騰、路特斯、倫敦電動汽車、遠程新能源商用車、太力飛行汽車、曹操出行、錢江摩托、盛寶銀行、銘泰等多個品牌。
品牌溢出效應所帶來最直接的結果,是銷量質的飛躍。據統計,沃爾沃在吉利的幫助下已然重塑往日輝煌,十年時間全球銷量翻一番,2019年首次突破70萬輛,營收達到2741億瑞典克朗,營業利潤達到了143億瑞典克朗,在歐洲、亞太和北美市場都形成了完善的商業和工業體系。
如果説十年前收購沃爾沃時,李書福借的全球化發展的東風,那十年後的今天,當全球化的局面已經迥然不同時,汽車行業所面對的境遇也將面對新的洗牌。對於吉利而言,如何在變局中找到好的資源,進行強有力的風險防範也成為重要的課題。
對此,李書福回應,接下去要考慮的是企業如何能夠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兩個不同理念的對沖過程中,找到答案。“既要符合各個國家的法律和政策,符合不同國家的戰略,同時又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取得發展,還需要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一步一步地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