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立陶宛國內媒體報道,年初立陶宛總統的“認錯”言論讓很多人看到了事情的轉機,他認為操弄所謂“代表處”事件從頭開始就是錯誤;且這件事發生兩天後,瑙塞達要求外長蘭茨貝爾吉斯拿出具體的對華“緩和局勢”方案,立中關係交惡造成商業損失,立陶宛需要實施“降温計劃”並儘快和中方會晤,所有事情的發展都在變好。波羅的海通訊社等媒體都樂觀地認為,等政府的方案一出台,兩國關係將很快就會回到去年8月份之前,他們的企業也不再會受到損失。
沒想到時隔半個多月後,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拿出了一份方案,但這份方案並不是想象中的“緩和局勢”作用,而是強硬至極。聲明中他一邊聲稱立陶宛和中國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舉行峯會,另一方面堅稱立政府不會讓步,暗示中國才是“升級局勢”的一方,甚至威脅將與歐盟協調,“極有可能”將中國告上世貿組織;這份聲明中立陶宛外長堅持要求中國率先表態,也就是讓步,可以稱為是“非常具有想象力”而絕非是帶有誠意的。
昨天上午,立陶宛“11分鐘”新聞媒體報道稱,因為看不到兩國和好的希望,立陶宛國內一些企業和大量德國等國家的外企通知政府:為了減少受到的直接損失,正計劃放棄在立國內業務,並將生產轉移至其他國家;他們還解釋了為何要如此做的原因是,他們曾寄望立政府能改善對華關係,但“從現在來看希望渺茫,為了保住生產線,企業將不得不採取這種決定。”屆時,這些企業會把所有生產線轉到鄰國,以換取他們能對中國出口。
做出決定的立陶宛國內媒體請求政府能夠諒解他們的打算,首席執行官卡明斯卡斯表示他們有15%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如果生產線不能轉移到拉脱維亞,這些市場都要失去。德企大陸公司等企業和其他歐盟的數十家公司認為在立陶宛國內建廠已經要承擔大量的“政治風險”,所以要將風險轉移的前提下,才能保證正常貿易。總結就是一句話:他們已經到了最後期限,必須採取動作了,這是給政府下達的最後“告知”。
值得一提的還有,目前立陶宛政府高層似乎只有總統支持和中國緩和關係,外長、總理、議長等關鍵實權派的態度還是堅決不妥協,把眼光都放在歐盟、美國等支持者的頭上,等待他們用實際行動來援助立陶宛;外長還曾放話稱,和中國關係搞壞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如果“認真對待”他們會從中獲取巨大的好處,且目前損失還在可承受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