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印的衝突有緩解的趨勢,而此前的多輪會談也釋放了積極的消息,這跟此前印方強硬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去年取代美國重新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伙伴,事實上,自從兩國的關係惡化之後,印度就向美國學習,想試圖在產業鏈上和中國做切割,為的就是能擺脱對中國的依賴,可笑的是,美國做不到的事情,印度也做不到。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印度可謂是一頓“反華”操作猛如虎,例如,印度政府禁止了數百種中文應用程度,阻止中國的相關投資,並且呼籲要自力更生,但是,印度卻嚴重依賴中國製造的重型機械、電信設備以及家用電器等。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印度自中國的貿易逆差接近400億美元。
事實上,2019年,美國偶然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印度國內輿論甚至把這看成是可以跟中國脱鈎的一個標誌。但是,現在情況重新迴歸正常,這就意味着印度去年實施的調查、提高關税等措施,並不能擺脱中國。而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幾乎向印度出口了所有種類的商品。
印度政府的政策意志和現實發生了巨大的衝突,《環球時報》去年在採訪時還發現,印度商人並不想追隨政府的政策,還是進口了大量的商品。同時也有消息指出,印度試圖從中國完整的稀土永磁產業中分得一杯羹,在疫情爆發後相關的兩家工廠就陷入癱瘓,訂單重新回到中國,看來印度的“反華”操作雖多,但是基本上全是“自虐”。
事實上,印度在2014年就推出了“印度製造”的國家戰略,但是效果不佳,到了2020年,疫情加快了其政策,還試圖跟中國脱鈎,直至去年五月採取多種措施限制中國。對此,清華大學研究員陸洋表示,在疫情剛剛爆發之時,印度誤判了形勢,採用了極端的方式來和中國脱鈎,沒想到中國迅速恢復。
在世界陷入困境之後出口增加,此次疫情其實是夯實了中國作為“世界製造工廠”的地位,陸洋認為,這意味着世界各國都很難和中國做切割,更何況是印度,目前,印度預計將批准45項中國投資,這意味着在經貿層面,兩國的關係有所緩和。確實,印方需要認清事實,不要再把中國當成假想敵,這對其國內的發展並沒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