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奇葩説》: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綜合


看到這期《奇葩説》的辯題,讓我想起小時候班裏要捐款,我回家向媽媽要錢,媽媽説了一句:我們家也很窮呀,怎麼沒見老師給我們捐款?

我到現在都記得,當時自己立馬縮回了要錢的手,默默的低下頭走開了。

對於家裏不富裕,要不要告訴孩子,我個人的看法是儘量不要跟孩子講。

因為就像席瑞説的,我們大部分人的家庭情況都是不富裕的,沒有首爾姐現在那樣好的條件,有的甚至可以用有點艱辛來形容。

就像小時候我伸手問媽媽要錢捐款一樣。

為啥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個情景,可能就是因為媽媽衝口而出的一句話,讓我有負疚感,讓我覺得我花的每一分錢,都給媽媽增加了煩惱。

現在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同樣的感覺是錢什麼時候都不夠花,家裏也不富裕。

但是我從來不會跟孩子講家裏窮,家裏不富裕,孩子要買什麼的時候,我反而會先問他為什麼想買這個東西。

由於我小時候就經歷過有同學因為家裏沒錢上不起學的事情,所以我能理解一個家庭的困難會帶給孩子什麼。

所以在兒子要求我要給他買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常常會反問他幾個核心的問題,等到他自己想明白之後,再由我們共同決定,這個東西要不要給他買。


還有就是在二寶生病住院期間,由於家中沒有人帶老大,我把大寶也帶去醫院了。

我記得很清楚,那一天下午我帶大寶出醫院準備買點洗漱用品。

當時剛出醫院大門,準備過馬路的時候,旁邊有一對夫妻帶着孩子在那兒唱歌。

然後地上擺了一張紙,上面的意思是,他們的孩子得了什麼什麼病,需要籌錢,請好心人幫幫忙之類的,旁邊有一個盒子,裏面有一些別人給過的零錢。

當時因為二寶生病,心裏很焦急,可碰到這種情況,我還是立馬從錢包裏抽出十塊錢給大寶,讓他把錢放進那個盒子裏,然後等他過來我旁邊,就牽着他的手過馬路。

大寶邊走邊問我:媽媽,剛剛給他們錢,我們買了什麼啊?

我當時不知怎麼,就脱口而出了這句話。可能是因為二寶生病住院,我希望可以積點福給他,好讓他快點好起來。

可能也是慶幸,二寶沒有生那麼重的病,我和老公一家還有能力付醫藥費,不至於流落街頭去籌錢。

雖然當時我們手裏很窘迫,二寶的治療費用也是跟親戚朋友借了好多,可我仍然覺得我們還好,還算幸運的。

我知道那樣為孩子付出的家長,還有千千萬,我給的十塊可能真的幫不上什麼忙,可我總不能漠視眼前的情景,當作什麼都沒有看到。

同樣是孩子生病,碰到需要幫忙的病友,給出自己的一點點善意和希望,我相信,這點點善意和希望,同樣在激勵着自己,挺過那段難捱的日子。

我後來才反應過來,在孩子的認知裏,只要是給了錢,就是要買東西回來的。

他給了10塊錢,卻沒有拿東西回來,就好奇問我買了什麼。

而我的回答,孩子沒有吵也沒有鬧的聽着,我不知道在他小小的心靈裏會留下什麼印記,但那一刻,我明白了家裏富不富裕,跟孩子其實是沒多大關係的。

因為他沒有成年,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

而我們中國的父母,又大多是付出型的,就希望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能給孩子的全部給他,至於那些實在給不到的,就會跟孩子説爸媽盡力了,家裏實在是不富裕,給不到你那麼多。

其實,就像踩鈴説的一樣,這種固有的觀念,對孩子來講是負擔,對大人來講是錯誤的。

因為孩子對我們的愛,從來不會因為父母有錢沒錢,而給的愛多一點,少一點,同理,我們對孩子的愛和付出,不應該是用家裏富不富裕來衡量的。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對他們的愛,不是因為家裏富不富裕而減少增加,就像他們無條件的愛我們一樣。

花錢是門藝術,它不是由金錢的多少來決定的。

如果你家也正有孩子初長成,可以讓孩子看到我們的辛苦,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懂得爸媽工作很累,但儘量不要告訴孩子,家裏很窮,家裏不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