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去年疫情高峯前,中國各類危重症牀位絕對數為4張/10萬人,危重症牀位數佔總牀位數的4%,可擴展的危重症牀位也無法完全滿足危重症的集中收治。”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王廣發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後疫情時代”,我們仍應加強公立醫療機構危重症資源的建設,以提升面對重大公共衞生事件時的應急響應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二十大報告中特別提出,“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王廣發認為,在過去三年中,我們對新冠疫情的應對有非常成功的經驗,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項,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危重症總牀位數嚴重不足。王廣發指出,去年疫情高峯前,中國各類危重症牀位絕對數為4張/10萬人,佔總牀位數的4%,雖然在去年新冠疫情高峯前我們又擴展了4%的危重症牀位,危重症牀位數佔比達到了8%,但在重症高峯到來時,仍然出現了牀位短缺的情況。“發達國家的危重症牀位數,如德國和美國,為每10萬人接近30張,歐盟平均為14.3張,這些發達國家在新冠疫情中均曾出現危重症牀位不足的情況,中國的危重症牀位總數相較而言仍有比較大的差距,中國新修訂的《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建標110-2021)也未對危重症牀位比重提出硬性要求。”王廣發稱。
此外,王廣發認為,中國醫院建設標準過低導致可擴展危重症牀位無法完全滿足危重症的集中收治。由於中國醫院建設標準未就大規模公共衞生應急需求提出特別要求,在此次可轉化危重症牀位的使用中,由於供氣、供電等建設標準不夠,導致可轉化危重症牀位過於分散,無法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部分公立醫院基礎設施設計冗餘不足。某些地方的傳染病院在局部疫情患者救治中還出現了氧氣壓力不足,甚至是斷電的情況。在疫情中,即使在一些大型的三級甲等醫院也出現了氣源、供電不足的情況。
王廣發指出,當下,某些傳染病院運營艱難。由於病源少,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加之撥款不足,造成人才留不住,設施設備缺乏維護,應急狀態下就出現了“掉鏈子”的情況。傳染、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等在此次救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科室,在多數醫院中體量輕、規模小、設備裝備欠缺、人員不足,因此,在此次疫情高峯和重症高峯應對中,暴露出醫院整體能力不足的短板;此外,多數醫院幾乎全部科室參加了新冠疫情的救治,但許多科室由於平時缺乏呼吸道感染和危重症救治的訓練,倉促上陣,難以滿足高強度臨牀診療的要求,這暴露出全員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足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王廣發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於後疫情時代加強公立醫療機構重大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響應能力建設”的提案。王廣發認為,在後疫情時代,我們仍應加強現有公立醫院危重症資源的建設,對現有三級公立醫療機構進行適度改建,力爭在5年內將危重症牀位數量提高至總牀位數的10%。以“平戰結合”的思路,對可擴展危重症牀位進行氣源、電力改造,調整、優化佈局,積極建設可轉化危重症救治病房,以滿足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的要求,使可轉化危重症牀位數逐步達到總牀位數的10-20%。
為了滿足大規模公共衞生事件的應急需求,王廣發認為,應對現有基礎設施逐步進行升級改造,對現有醫院電力、氣源設施進行評估,如果不能滿足超過滿負荷運轉10%的冗餘量,應逐步改造;對於新建三級公立醫院,電力、氣源設施的冗餘也應達到滿負荷運轉的10%,危重症牀位總數應達到總牀位數的10%,可轉化的危重症救治病房應達到總牀位數的10-20%。
此外,王廣發還認為,未來應重視傳染病專科醫院的建設和政策支持,保證傳染病醫院有充足的運營資金,包括硬件維護、部分人員費用及傳染病應急救治資金。適度提高傳染病門診和住院費標準,提高部分應由財政或醫保基金支付,避免增加患者負擔。鼓勵傳染病專科醫院與綜合醫院結成緊密型醫聯體,某些大型傳染病院可適當向綜合方向發展,以解決自我造血、人才梯隊建設及傳染病患者的非傳染病臨牀需求。“應加強綜合醫院傳染、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的建設,適度擴容,增加從業人員數量。臨牀各科的年輕醫師應定期輪轉呼吸ICU、內科ICU、綜合ICU等危重症救治病房,以提高危重症的診斷及救治能力,”王廣發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