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守護山林 綻放青春(保護區裏的年輕人(17))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綜合

人民網-人民日報

森林消防隊員在巡邏。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核心閲讀

對西藏林芝森林消防支隊的戰士們來説,除了森林防火,救助一些受傷的野生動物也是重要的工作內容。

“誤闖民宅”的赤斑羚、雪夜受傷的白唇鹿……近年來,隊員們多次救助、放歸野生動物,守護着這片山林,也守護着這些山間精靈。

“叮……”電話響起,楊秀君打了一個激靈,接起電話——

“消防嗎?工廠裏跑進了一隻‘鹿’!”電話那頭,聲音緊張而急促,“大概是鹿吧,廠房弄得一團亂,你們快來看看!”

對楊秀君和他所在的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森林消防支隊來説,除了森林防火,救助一些受傷的野生動物也是重要的工作內容。近年來,他們已有多次救助、放歸野生動物的經歷。

“它是保護動物,得注意救助方法”

“明白了,出發!”掛下電話,楊秀君叫上隊員準備出發。一轉念,他又補了一句:“記得叫衞生員把藥包帶上。”

10分鐘後,他們趕到現場。走進廠房,一個黑影左衝右跳,“哐啷”一下把一桌子物品打翻在地。仔細一看,這隻動物似鹿非鹿、四肢粗壯,頭生黑角、角短且圓。

“早上上班,一進屋就看見這‘鹿’在屋裏折騰,只能打電話請你們幫忙。”楊秀君邊聽廠房主任講緣由,邊打量着這“鹿”,琢磨辦法。

“指導員,這是赤斑羚吧。它是保護動物,得注意救助方法。”消防隊文書侯傑觀察後説。

林芝境內有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5個保護區,消防隊員經常和各種珍稀野生動物“打交道”。在野生動物誤入人類生活區時,如何捕捉而不傷害它們,一直是隊員們面臨的難題。

左右亂跳,上下衝撞,這隻“誤闖民宅”的赤斑羚有些惶恐。幾名隊員一擁而上,打上專業鎖釦,才把這個小傢伙制服。

衞生員旦增羣旦急忙上前給赤斑羚做檢查,發現並無外傷,專門帶的藥包沒派上用場,他也鬆了口氣。幾個人輕手輕腳抬起赤斑羚,用車子運送到野外。

車在山巒間穿行,大家邊走邊瞅,尋找合適的地點——放歸點海拔不宜太低,和人類活動區域需保持一定距離。在山上繞了好幾圈,隊員們終於找到一處合適的地點。打開車門,解開繩索,赤斑羚掙扎幾下站了起來,望見遠處一叢野花,跑過去沒吃幾口,就向山裏奔去。

“這不是咱附近住着的白唇鹿嗎”

曾經,楊秀君和侯傑都過着與野生動物朝夕為伴的生活——海拔4350米、位於米拉山的松多林政檢查站,承載着他們近十年的青春。

白唇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常在下午成羣下山,前往松多林政檢查站附近的水源地喝水、覓食。為在巡山時救助野生動物,消防隊員常攜帶藥箱。這其中,不少藥物是為野生動物專門購置的,衞生員也專門學習了對受傷動物的處理技術。

2015年冬天,松多林政檢查站大雪紛飛。夜裏10點,侯傑正烤火取暖,突然響起一陣敲門聲。打開門,一名藏族青年十分焦急,拽着侯傑便往外走。在一輛貨車旁,只見一隻黑色的動物躺在雪地裏。

“這不是咱附近住着的白唇鹿嗎?”侯傑連忙呼喊隊友,把白唇鹿抬回檢查站。風雪漸大,隊員們用自己的大衣包住它,仔細檢查白唇鹿的傷情——大腿外部因為摩擦留下了幾道血痕。衞生員拿出碘伏消毒,並掏出三角巾為白唇鹿包紮。

三天後,白唇鹿勉強能站起來;半月後,它已基本恢復,但仍未到理想放歸時間。侯傑知道,白唇鹿是羣居動物,不能被獨自放歸。幾天後,成羣的白唇鹿下山來覓食。望見同類,侯傑身旁的那隻白唇鹿一溜煙跑回了鹿羣。

2018年,松多林政檢查站被撤銷。雖然這意味着楊秀君和侯傑要同白唇鹿告別,但他們卻很高興。“設置林政檢查站就是為了防盜獵盜伐,如今各地打擊盜獵力度不斷加大,野生動物可以安心生活了。”楊秀君感慨。

“獼猴放歸的地點需要仔細尋找”

林芝的許多保護區與城市鄉村犬牙交錯,許多野生動物時常誤闖人類居住地。如何讓迷失的動物安全返回野外,成為消防隊員的新任務。

如今,林芝森林消防支隊和森林公安機關建立了一套良好的合作機制。楊秀君介紹:“像鳥類等小型動物,森林公安接警後可以自行處理。如果是遇到赤斑羚、野生獼猴這類較難救助和放歸的野生動物,一般交由森林消防處理。”

救助、放歸野生動物,都需要專業知識,森林消防員也在積極“補課”。

一年前,一隻野生獼猴跑進林芝市一家小商店。接警後,森林消防隊員及時到場併成功控制受驚的獼猴。消防隊員幾次在城郊山林將其放歸,但沒幾天,它又跑回支隊駐地。楊秀君等人疑惑不解,向動物保護專家請教——原來,經過和人類的短暫相處,獼猴嚐到了被人類餵養的甜頭,加上放歸地點並非其原始棲息地,所以,它還會迴歸人類居住區仰靠“投餵”。

一年來,隊員們一有空就帶着獼猴出來找放歸點。“獼猴放歸的地點需要仔細尋找。”楊秀君介紹,盲目放歸,可能導致它與陌生種羣產生衝突,易造成傷亡。

目前,野生動物野化放歸的科學標準正逐步形成。隨着《林芝市被救護野生動物野化放歸大自然活動方案》等文件印發施行,全市的野生動物野化放歸工作更加科學規範。有專家建議,相關部門要根據受救助動物的生物學特徵和生活習性,選擇適宜的野放地點。

救助野生動物,也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楊秀君説,“保護森林,保護這些山間精靈,我們責無旁貸。”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2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