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為何遭網友潑冷水?業內:營養口感需要精進

  人造肉為何遭網友“潑冷水”?

  近日,人造肉話題在社交平台備受關注。某藝人因代言人造肉被推上風口浪尖,諸多推出人造肉的餐飲品牌齊刷刷遭到網友“數落”。從網紅、“黑科技”到被潑冷水,人造肉怎麼突然不受待見了?

  “人造肉”,包括植物肉、細胞肉等一系列蛋白質來源,用於替代傳統的肉類蛋白。在市場上買到的“人造肉”基本都是植物肉:將豆類蛋白經過高温、高壓等加工流程,使植物蛋白得到類似肌肉纖維的口感,並用合成血紅素等模擬肉類的顏色、風味與肉汁等特性。

  人們在素食餐廳吃到的“肉類”或者超市裏買的“素雞”等豆製品基本都屬於這一類產品,也可以認為是人造肉的1.0版本。

  2019年5月,美國一家名叫Beyond Meat(別樣肉客)的公司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成為“人造肉第一股”,上市當天股價增長163%,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最佳IPO首日表現;上市兩個月後,股價相比發行價翻了7倍。

  人造肉的理念也獲得了科技界的認可。2019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出的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中,人造肉漢堡位列其中。

  2020年4月,肯德基、星巴克、棒約翰等國際快餐巨頭的人造肉產品扎堆上市。4月17日,國內人造植物肉品牌“星期零”與比薩品牌棒約翰合作推出人造肉丸比薩。

  4月20日,肯德基在中國三個城市定點餐廳公測植物“雞塊”;4月21日,星巴克宣佈“對地球更好些”,推出一系列採用植物蛋白的食品系列“星善食”,這份菜單包含三款燕麥乳飲料,三款Beyond Meat(中文品牌“別樣牛肉”)人造牛肉的食品,以及兩款採用OMNIPORK(中文品牌“新善肉”)人造豬肉的食品。

  國內人造肉企業正在積極佈局,2020年11月,山東赫達宣告擬設立參股公司,宣稱要加快推進食品級纖維素醚在植物蛋白人造肉領域的應用。今年4月,東寶生物公開表示:“公司人造肉休閒食品類產品已完成研發,將打造全營養系列的人造肉產品等。”同樣在今年4月,美國的Beyond Meat宣佈在上海周邊設廠。

  人造肉的支持者列出了傳統肉食的諸多問題,其中主要的論點有:傳統的畜牧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例如飼料、土地、水等,畜牧業也是温室氣體甲烷的重要來源之一;傳統的紅肉被認為是潛在致癌物,根據有關營養學建議,人每週攝入的紅肉(牛羊豬肉等)不應過多。此外,普通的肉類食品也有着疫病、抗生素等風險因素。在傳統畜牧業中,關於動物福利與人道主義保護的問題始終存在爭議。

  而“人造肉”被明星代言並登上熱搜後,被廣大中國網友詬病的無外乎幾點:

  一是廣告神乎其神的吹捧。實際上,雖然植物蛋白的概念很抽象,但如果換成“豆製品”立刻好理解了。作為吃貨民族,中國人很早就掌握了通過豆製品製作素齋的技術。而包括Beyond Meat在內的技術,主要也是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為原料製作素食肉類,本質上並沒有區別。被“吹噓”成神乎其神的“黑科技”,顯然大家並不買單。

  二是口感和價格。人造肉在中國上市時間已有一年以上,從各方面反饋來説,與真肉的口感還是有差距。尤其是牛肉的仿製品,相對於真肉比較緊實的口感,人造肉的口感相對鬆散,肉和汁也沒有渾然一體的感覺。雞肉類的反饋相對較好,有消費者認為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同樣,價格也是被網友吐槽的一大因素。人造肉的價格並不便宜,成品價格和真肉並沒有差別,甚至比真肉還要貴。比如某連鎖餐飲品牌的炸雞塊,真肉製成的產品為五塊12元,人造肉產品卻是四塊12.5元。“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真肉,何必要吃假肉呢?”除非是嚐鮮,否則,支撐人們購買人造肉的理由並不充分。

  業內人士也認為,無論營養還是口感,人造肉還需要精進。從無膽固醇、無飽和脂肪,以及不含藥殘、低熱量等角度來説,人造肉確實噱頭很足。但是,其研製仍處於早期階段,技術上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代替動物肉,在營養、健康等方面還需要有更充分的論據。

  文/本報記者 陳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9 字。

轉載請註明: 人造肉為何遭網友潑冷水?業內:營養口感需要精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