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拉尼娜”來了!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綜合

早前

“今冬將現60年來最寒冷冬天”等信息

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論壇等

廣為流傳

雖是謠言

但因其精心剪輯

還是讓不明真相的羣眾深信不疑

而“拉尼娜”

這個解鎖今冬氣候

繞不開的現象

也再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目前

拉尼娜狀態如何

將持續多久

會帶來哪些影響

各國該如何應對

您往下看

↓↓↓

1、“拉尼娜”——持續

2020年10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海温持續發展加強,預計後期將繼續維持拉尼娜狀態,並於冬季達到峯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該事件可能持續到明年春季。

10月以來,拉尼娜狀態以較快的速度持續發展加強,尤其10月最後3候至11月1候,Nino3.4指數均低於-1℃。從海温發展的空間形態來看,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温距平低於-0.5℃,負距平中心位於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大約西經120度至西經150度的區域。

圖為Nino3.4指數逐月監測圖/國家氣候中心

在多數拉尼娜年盛期冬季,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可能加大,影響我國(包括東亞地區) 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温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較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影響我國 (包括東亞地區)冬季氣候的因素更加複雜,拉尼娜只是其中的重要因子之一,而且每次拉尼娜的影響也不盡相同。除了拉尼娜事件外,北極海冰融化、歐亞和高原積雪變化等因素也會影響東亞冬季風環流的變率。

2、“拉尼娜”——影響

從全球影響來看,多數拉尼娜事件發生時,南美沿岸附近地區降水減少,而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則降水增多;非洲中部、美國東南部等地常發生乾旱,巴西東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則容易出現洪澇。

最新的季節預報也印證了這一點:非洲之角地區雨量偏少,中亞也少於正常雨量,東南亞、一些太平洋島嶼和南美北部地區雨量偏多的情況將會出現。

1950年以來,全球共發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僅出現過1次強拉尼娜事件,時間為從1988年5月開始持續到次年5月;有8次中等強度事件;其他均為弱事件。

綜合分析來看,今年拉尼娜狀態目前的發展特徵與1995年和2007年的拉尼娜事件較為相似。

2007/2008年冬季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我國南方遭受了大範圍低温雨雪災

3、“拉尼娜”——應對

目前,多地宣佈拉尼娜狀態持續,啓動農業、衞生、水資源和災害管理等氣候敏感部門的相關行動和計劃。世界氣象組織也正在加大對國際人道主義機構的支持和建議,以在提升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能力的同時,盡力減少最脆弱人羣所受影響。

“拉尼娜通常會對全球温度產生冷卻作用,但這種作用也可能被温室氣體在我們大氣中捕獲的熱量所抵消。”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説。

世界氣象組織ENSO更新報告指出,到2020年底甚至到2021年第一季度,熱帶太平洋海表温度很可能仍保持拉尼娜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並不是驅動全球和區域氣候格局的唯一因素。沒有兩個拉尼娜事件或厄爾尼諾事件是相同的,它們對區域氣候的影響可能會因一年中的時間和其他因素而異。因此,決策者需要及時關注最新的季節預測以獲取最新信息。

世界氣象組織正在強化通過國家和地區氣候展望論壇提供的信息整合,將“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GSCU)的頻率從季度增加到每月。除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以外,GSCU還考慮到其他氣候驅動因素的影響,用以評估其對區域地表温度和降水模式的可能影響。

此外,繼2015/2016年厄爾尼諾事件造成毀滅性影響之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和人道主義組織齊心協力建立了ENSO小組,以確保聯合國及其人道主義夥伴得到適當的行動建議。該小組目前正在向聯合國和人道主義機構提供基於影響的建議。來自世界氣象組織和其他專門知識中心的季節性氣候信息已納入更廣泛的人道主義評估中,以識別那些被認為風險最高的地區,將糧食安全、應對能力和許多其他因素結合起來,對實際脆弱性進行更全面的評估。

當前,相關工作已經開展,通過建立專門的協調機制將專業氣象知識直接傳遞給決策者的方式來擴大對人道主義系統的支持,以保障生命和財產安全。這將為災害管理提供跨越時間和範圍的信息,例如最近蘇丹洪水期間,世界氣象組織向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提供了水文氣象信息。

最後

還是要提醒大家

某地降水多、某地氣温低

只能説是一種可能發生的趨勢

畢竟大千世界

尤其是天氣現象變幻莫測

誰也説不準

但我們能做的卻很多

“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關注最新的天氣信息

學習防災減災知識等

這樣

即使災害性天氣真的來臨

我們也能科學自救

將損失降到最低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審核:段昊書

策劃:趙曉妮

專家顧問: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副主任、研究員袁媛

編譯:趙曉妮

微信編輯:亭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