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灣東河堰塞湖的“哨兵”|瀘定“9.5”地震
封面新聞記者 柴楓桔 劉彥君
自貢嘎山東側始,匯入大渡河終,灣東河穿村緩緩流過,灣東村就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中恣意生長。
9月5日,一陣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打破了村莊的寧靜,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位於該縣得妥鎮的灣東村右岸山體垮塌,阻斷灣東河右主支溝形成堰塞湖。
河道阻斷,新形成的堰塞湖如懸在頭頂的利劍,威脅着下游100多名村民的生命安全。在異常危急的形勢下,當日傍晚,沿灣東河受威脅的100餘人被緊急轉移到安全地帶。
這場緊急轉移成功的背後,離不開甘孜水文中心應急監測隊的努力。他們多次挺進危險前沿,屢探關鍵水情,實測準確數據,為當地科學預警轉移吹響“哨令”。
9月8日,四川省水利廳結合甘孜水文中心連續幾日的測流數據,對比分析衞星遙感、航拍圖片和常年水文資料,判斷河道恢復過流,堰塞湖已經實現自然泄流,風險基本消除。
排查:憑一根光纖繩 攀上40多米高陡壁
9月5日中午,一陣地動山搖後,意識到發生地震的甘孜水文中心主任徐銀昌立馬跑回了辦公室。
“快點兒看一下監控,河流現在形態怎麼樣了?”徐銀昌通知水情預報室、水文監測室立即對轄區內63個視頻監控斷面展開排查,查勘河水有沒有渾濁和斷流的情況,判定是否有堰塞湖形成。
排查中,工作人員發現五個監控一直處於黑屏狀態。“走!”徐銀昌當機立斷,緊急抽調人員組成三個突擊工作組分別前往瀘定、九龍,對小溝小溪展開排查。其中,徐銀昌帶隊的工作組趕往震中磨西鎮,強震之後的路上落滿碎石,道路兩側還不時有小石子飛落,更糟糕的是,到海螺溝口時,車子被山體滑坡擋住去路。
甘孜水文中心副主任張定高操控着隨身攜帶的無人機,飛往磨西水文站上方偵察情況。通過無人機傳輸回的畫面,對比磨西水文站的正常流量情況,發現磨子溝水量減少,大家初步推測磨子溝很可能出現了堰塞體,必須要立刻趕赴現場。
9月5日甘孜水文中心應急監測隊伍攜帶水文應急監測設備攀40多米高陡壁
前進的路遇阻,只能在陡壁峭巖上開闢新路,一條大約40多米長的光纖繩讓大家看到“絕處逢生”的希望。望着從山頂上垂下來的光纖繩,年輕隊員潘鵬程心裏直髮怵,這是他4年職業生涯裏為數不多的一次攀巖,在將身上20多斤的儀器固定好後,潘鵬程緊緊抓住了這根“救命繩”。
應急監測隊的每個人身上都揹着20幾斤的儀器,其中,最重的一個達40斤
“光纖線很細,又沒有安全措施,年輕職工爬起來有點怕。”險情牽扯着所有人的心,大家加緊了速度。
20多分鐘後,全部人攀爬上40米高的陡壁,望着背後的險境,大家直喘粗氣。
“你們哪個部門,要到哪裏去?”看到徐銀昌一行,一位路過的村民上前詢問。
“我們是水文部門,要到磨子溝看斷流情況。”
“我開車帶你們去,不要錢。”村民很熱心。
由於山裏堵車,開了接近3個小時,徐銀昌一行才到達磨子溝。幸運的是,用望遠鏡查看發現,堰塞湖已經開始過流。
夜探:巧用無人機 落石聲中打探水情
但水文勘測任務並未結束。就在應急監測隊趕往磨西鎮磨子溝排查堰塞湖險情的路上時,甘孜州水利局還接到了一村民的電話:“得妥鎮灣東村山體垮塌了,大渡河支流灣東河斷流。”
確認磨子溝風險解除後,徐銀昌又帶隊趕往灣東河和水利局工作人員會合。從磨西鎮到灣東河,一路上同樣是震後留下的碎石,眾人只能下車步行,原本十幾分鐘的路程,花了50來分鐘。
夜色漸漸籠罩,越發難以查看堰塞體的位置。山裏又不時傳來碎石滾落的聲音,也不敢再往深山前行。
“用無人機吧,有夜視功能。”張定高再次啓用特別的“偵察兵”。無奈山裏的信號干擾嚴重,無人機飛了兩公里左右後,圖傳失去了畫面。但在此之前,大家已可以清晰看出灣東河處於斷流狀態。
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徐銀昌決定先向當地政府彙報情況,建議轉移堰塞湖下游的受災羣眾,第二天一早再繼續勘測。
當第二天一大早,站在灣東河和大渡河匯流處,徐銀昌眼前所見已非昔日景象。灣東河道內佈滿泥沙,四周山體還在不斷垮塌,偶爾有落石滾落入河道。
“泄流了!”在灣東河內勘查的無人機又帶來了好消息,堰塞體出現決口。“大概是以3立方米每秒的速度,流量還是比較小。”專家建議進入灣東河流域內確認,以此更快判斷對下游尤其大渡河的影響。
水文應急監測隊員對堰塞湖出庫流量進行監測。
與此同時,救援仍在進行。浩蕩的大渡河上,不斷往返的衝鋒艇和船,由救援隊伍掌舵,誓將大渡河“孤島”上的災民轉移到安全地帶。
對堰塞體的準確勘探顯得更加緊迫。無人機一次次地起飛,水利廳專家組不斷地詢問、討論。“流量應該有6個了(6立方米每秒),又增加了!”上午11點,堰塞湖的決口在一點點增大,這是見好的兆頭。
挺進:被激流衝倒幾次 完成堰塞體溝渠勘測
隨着救援接近尾聲,可以勻出來的衝鋒艇逐漸多了起來。
聯繫上一艘衝鋒艇後,徐銀昌一行4人到達堰塞湖下游河口。由於一週前,灣東河流域發生過一次泥石流。地震後,泥石流堆積體增大,並與新形成的堰塞體一起阻斷了河道。
應急監測隊員徒步翻越2公里亂石灘、密林等惡劣地段後抵達堰塞體下游水文監測斷面。
4人小組越過山體,往被阻斷的河道深處走去。前行路上依然有落石突然襲擊。“大概一分鐘就會落下一兩個石頭,當時真的害怕,這是我工作這4年以來最驚險的一次。”潘鵬程回憶起仍心有餘悸。
應急監測隊員在堰塞體下游安裝應急水位監測設備。
到達此次地震泥石流堆積體的位置時,徐銀昌發現,堰塞湖決口後流出的水流,在之前泥石流形成的堆積體上又衝出了一道溝渠,且便於測定流速。大家立刻調好設備儀器勘測流量,經過三份數據比對,最終確定實時流量為12.9立方米每秒。
圖為徐銀昌正在監測出庫流量
徐銀昌迅速將測流消息轉回給專家研判分析,收到整個堰塞湖可控的回覆後,眾人徹底鬆了口氣。
當天下午,四川省水利廳發佈消息,通過現場巡查、衞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綜合分析,確認灣東堰塞湖的位置距大渡河交匯處約4公里,經分析研判,灣東河匯入大渡河後直接進入大崗山電站庫區(總庫容7.77億立方米),堰塞湖對大渡河干流及下游影響不大。沿灣東河受威脅的 100餘人已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
9月7日,水文應急監測隊正涉水渡河運送儀器設備前往監測點。
9月7日,徐銀昌帶隊再次來到水流觀測點繼續監測後,發現有了新的變化。堆積體已被沖刷出了三條河溝,且水流湍急,有的河面較寬,測流任務加重。
水文應急監測隊進入測流區域的路線
潘鵬程小心翼翼地踩進第一條河溝時,瞬間陷了下去。他迅速將手伸進泥漿裏,努力將鞋子拔了出來,身邊的隊友踩下去後,夾雜着泥沙的河水漫到了小腿肚。
為了安全跨過河溝,他們兩人成組,身上繫好安全繩的一人負責淌水測量,另外一人則在岸邊拽着繩子保證同伴安全。過程中,潘鵬程被衝倒了好幾次,嗆了幾口水後又立馬爬起來,顧不得已濕透且黏緊身體的衣服,抓緊測量。
為保障勘測的安全,用安全繩拉着在水裏的水文職工
另一邊,大渡河口岸,離眾人300米左右位置,武警帶着衝鋒艇正在等待接應,以防測量隊被水流衝下河。
“腳都泡白髮皺了。”上岸後,大家脱了鞋襪,滿身狼狽。好在數據顯示流量穩定,沒有大決口的風險,大家也將懸着的心放了下來。
9月8日,記者從四川省水利廳獲悉,通過現場巡查、衞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專家會商等綜合分析,按照國家規程初步評定,灣東河堰塞湖風險等級為Ⅳ級低危險。堰塞湖已經實現自然泄流,預計庫容不會大幅增加,堰塞湖風險已經消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