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觀劇報告:黃土風情——陝北大秧歌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綜合

  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舞蹈形式。這種舞蹈多流行於陝北一帶,舞蹈風格粗獷、場面宏大,帶有天然的陝北高原的鄉土之味。當地人們在農曆春節前後,一般會有大規模的秧歌表演,是一種喜樂慶祝的形式。

  盛行於陝北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表演時人數不限,少則數十,多達數百。隊形由一撐傘者(稱傘頭)領頭,另有一身挎一串馬鈴、手執一把蠅甩子者(稱馬俳子,傘頭的保鏢)隨其後,在鑼鼓嗩吶聲中帶領表演者,扭出各種隊形,如"卷白菜心"、"十二蓮燈"、"十字梅花"、"二龍出水"、"盤龍過街"、"大遊四門"、"五馬空城"等。舞蹈動作有"原地扭"、"十字步"、"三步一停"、"抖肩步"、"金雞獨立"、"抬頭望月"等。農曆正月初七人日(也叫"人七")過後,開始鬧秧歌,俗稱"起秧歌",這是一年一度城鄉"鬧紅火"最集中的一段時間,一直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才停止。凡愛好扭秧歌的城鄉羣眾,自願參加到秧歌隊裏。參加者大多服裝隨意,腰裏紮根紅綢子,扮女角的手搖彩扇,或動作劃一,或即興隨樂。秧歌隊裏一定要有扮天官、春官的,丑角化裝成蠻婆、蠻漢、贓官等。另外有兩個扮飾性情暴烈漢子為牌,隊尾有一人飾老乞,持一乞棍挑一件破羊皮襖斷後。紅軍到達延安,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後,經文藝工作者對陝北大秧歌的不斷改進,使它在化裝、服飾、表演、唱詞、動作等方面有所創新,被譽為"新秧歌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陝北秧歌流傳全國,深受羣眾喜愛。隨着改革開放,秧歌再度興起,除春節期間是不可少的活動外,大型會議、工程奠基或竣工典禮、迎送貴賓等重要活動,亦有秧歌助興。傳統秧歌活動程序大致如下:〔起場〕農曆正月初七之後,村裏的秧歌隊集中起來,村長(或神會會長)宣佈秧歌演出活動計劃及紀律後,鑼鼓、鞭炮齊鳴,秧歌隊舞動起來,拉開秧歌活動序幕。〔謁廟〕起場後,秧歌隊來到寺廟,傘頭燒香磕頭,唱神秧歌詞,眾舞者接唱尾句,表達百姓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願。扭起舞來,神態虔誠,表演認真,意為"娛神"。〔沿門子〕(又稱"排門"),謁廟後第二天,秧歌隊開始挨家挨户拜年。舊時,有嚴格的講究,根據社會地位、門第高低,貧富有別,一般先官後民、先富後貧、先東後西、先高後低。受拜家户送煙酒、糖果點心及裝錢紅包,以表謝意。〔搭彩門〕沿門子完畢,各村秧歌隊進行互訪,它是村鄰間互訪互拜的一種秧歌比藝活動。春節前後,在村、鎮十字路口及廣場上搭起丈餘高的彩門,來訪的秧歌隊交織在每道彩門前,接受主村秧歌隊傘頭盤歌(對歌)形式的提問,並立即以歌作答。如若回答不出,客隊往往被拒之門外,不能進村表演,若對答如流,則被迎進村裏進行表演。〔轉九曲〕俗稱"九曲秧歌",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時舉行,是春節期間最後一次鬧秧歌活動,俗以彩燈排成各種圖案(大多以道法八卦為圖)的燈陣,轉九曲者如順利轉出陣外,則預示來年吉祥太平。另説轉九曲可消災免難,故這一天人們競相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