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卡利卡特機場空難:前“機”之覆為何沒能成為後“機”之鑑|新京報快評

一個“先天不足”、安全係數偏低的機場,卻長期充當印度快運航空的樞紐航空港。

印度卡利卡特機場空難:前“機”之覆為何沒能成為後“機”之鑑|新京報快評

圖片來自新京報網

文 | 陶短房

8月7日晚,一家屬於印度快運航空的波音737NG型客機在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卡利卡特機場衝出跑道並折為兩截,兩名飛行員和至少15名乘客遇難,另有數十人受傷。

這架客機當天正執行自阿聯酋迪拜至卡利卡特的IX1344航班,機上共有184人,其中包括6名機組人員和10名嬰兒,大部分系因新冠疫情而滯留並隨機返回的印度僑民。當日晚當地時間19時40分,飛機抵達卡利卡特機場上空,但第一次嘗試降落失敗,復飛再降落時衝出跑道,並在山谷中摔為兩截。

這次事故是怎麼發生的?

印度民航部長普里指出,由於當時降雨過多,能見度較差,客機第一次嘗試降落時失敗,復飛重降又“因大雨衝出跑道”,並最終跌落35英尺(約合10.6米)的山谷,摔成兩截,所幸未發生起火、爆炸等連帶事故,否則傷亡更為慘重。

喀拉拉邦首席部長維賈揚稱,現場救援已完成,所有傷者都被送入卡利卡特和鄰近的瑪拉普拉姆醫院。聯邦民航部表示,印度飛機事故調查局將隨即展開正式事故調查。

一些印度本地評論家將事故歸咎於當地惡劣的天氣:8月7日,印度氣象局對當地部分地區發出強降雨紅色預警,稱局部地區季風性強降雨將超過20釐米,空難發生前不久,強降雨和洪水所引發的滑坡,已在當地導致15人以上死亡,數十人被困。民航部門也表示,季風和降雨令失事客機兩次降落均不順利。

但更多人指出,卡利卡特機場本身存在嚴重瑕疵。

許多消息源指出,卡利卡特機場是印度東南部少有的“台地型機場”,飛機跑道建在一處低矮的“平頂山”上,四周則被平均深200英尺的山谷環繞,這種機場對降落技術和條件要求苛刻,一旦飛機衝出跑道,就很可能衝下山谷並引發空難。

問題在於,這些都不是什麼秘密或新聞。

印度半島南端是全球罕見、在東西兩個海岸線都有季風性氣候的地區,每年5-9月都會出現季風、強降雨和強對流天氣,造成嚴重破壞和空難隱患。同在西海岸的卡納塔克邦芒格洛爾機場,就曾分別在1981年8月、2010年5月和2019年7月的季風季節,發生3起民航客機事故,其中2010年5月22日印度快運航空IX812航班空難曾造成機上152名乘客和6名機組人員死亡的慘劇,事故原因幾乎如出一轍,即季風性強降雨造成降落時能見度低,飛機衝出跑道墜入“台地型”機場盡頭的谷底,但前“機”之覆,似乎並未成為後“機”之鑑。

卡利卡特機場和上面提到的芒格洛爾機場都是“台地型機場”,有報道稱“至少9年前就有專家發出安全警告”。季風季節的強降雨會令重載客機起降所需跑道長度增加,因此提高安全係數的最根本途徑,就是延長跑道,從而增大起降安全係數。

印度卡利卡特機場“先天不足”、安全係數偏低

卡利卡特機場實際上是一座較新的機場:1988年4月13日才通航,2006年2月2日才被批准成為國際機場。但這座機場在成為國際機場時,跑道長度不過從6000英尺增加至9000英尺,這樣一個“先天不足”、安全係數偏低的機場,卻長期充當印度快運航空的樞紐航空港,和印度航空,、靛藍航空等航空公司的重點航空港,成為印度貨運吞吐量排名第11、客運吞吐量排名第12的民航機場。

早在2016年印度媒體就多次曝光該機場“存在先天不足”,不過當時僅意識到“不便寬體客機起降”,亟須擴大,當時機場負責人賈拉德漢南認為“至少應將跑道長度延長至3150米”,但當時邦政府評估認為,僅此一項就需要額外徵地156公頃,這意味着需要拆遷附近1500個家庭,補償費用高,工程難度大。

正因如此,2017年宣告“圓滿完成”的“機場二期擴建”僅僅將“台地”跑道盡頭的“防止衝出跑道安全區”,從原先的60米增至240米,“擴建”後卻以此為由大幅增加航班。此次慘痛的空難事故表明,如此“縮水擴建”看似“多快好省”,實則弄巧成拙,得不償失。

血的教訓再次警示,安全隱患的“補牢”必須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八分補”、“九分補”的僥倖心理,只會因小失大,後悔莫及。

□陶短房(專欄作者)

編輯:井彩霞 校對:劉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4 字。

轉載請註明: 印度卡利卡特機場空難:前“機”之覆為何沒能成為後“機”之鑑|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