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志願軍用哪種武器打垮美軍坦克車隊?戰俘嘆息:難以置信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綜合

志願軍用哪種武器打垮美軍坦克車隊?戰俘嘆息:難以置信!

    
抗美援朝戰爭,曾經有兩位志願軍戰士,用手榴彈成功擊毀2輛坦克,一舉打垮了敵人坦克車隊,開創了志願軍在戰場上用手榴彈打坦克的範例。

    1951年5月21日,第五次戰役剛剛結束,敵人乘志願軍全線轉入防禦之機,調動13個師的兵力,發起報復性反擊。

    24日上午,志願軍第60軍179師537團奉命撤到昭陽江北岸,在沙坪裏楊通嶺一線阻擊,掩護主力部隊轉移。

    天黑得像鍋底,敵人飛機大炮向537團陣地狂轟濫炸,氣氛很緊張。

    25日1時,團指揮部倉促上陣,依照地圖,向各營部署任務。1營和2營沿楊通嶺一線展開,2營派6連前伸到100高地,控制住右翼的公路和昭陽江,3營為團預備隊。

    7時,2營指戰員發現美7師和李偽軍一部,沿春川公路向前運動,在沙坪裏以東地區展開,向志願軍陣地攻擊。

    2營副營長範茂元當即電話報告:“陣地右翼發現美軍,有13輛坦克在集結,可能沿春川公路從我團右翼進攻,或穿插到我後方,對我採取包圍的態勢。”

    537團團長藍伯莊、政委彭勃認為,美軍常常憑藉空中優勢,以坦克羣實行大膽地切入,破壞志願軍的防禦。這仗如果打不好,不僅537團有被敵人“包餃子”的危險,也將直接影響師、軍部署的調整,甚至整個戰局的穩定。

    藍伯莊沉思片刻,一邊看地圖,一邊説:“只要能把坦克打掉,其他就好對付。”

    彭勃説:“現在我們沒有反坦克炮、反坦克手雷,爆破筒也用光了,這出戏開鑼難打啊!”

    在這緊急關頭,他們決定採用單兵接近爆破的手段,充分發揮戰鬥人員的勇敢和智慧,用手榴彈來消滅坦克。為此,他們在電話上告訴2營副營長範茂元,並要他到100高地,組織6連打坦克,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陣地,絕不能讓敵人的坦克鑽進來。

    2營6連決定把打坦克的任務交給11班。連長趙成金、指導員任靜安同他們分析了坦克的長處和弱點,要求他們隱蔽迅速接近,用爆炸手段炸燬坦克。

    11班班長王景強滿懷信心地表示:“為了祖國,一定把敵人坦克打掉!”

    11班的戰士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吃飯了,範茂元看到戰士餓着肚子出征,心裏難過,把自己的乾糧拿來給戰士們吃。

    王景強領會範副營長的好意,充滿激情地説:“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那麼大的困難都戰勝了,我們餓一天肚子,又算得了什麼!”

    副班長金正初,外號“猛張飛”,拍拍胸脯説:“請營首長放心,我們全班就是拼光了,也不能把敵人坦克放進來。”

    範茂元説:“不是要你們去拼光,要你們打得狠、打得巧,消滅敵人,保存自己。”

    11班六個人分成兩個戰鬥小組,攜帶機槍、手榴彈,順着山溝下到公路,隱蔽在一個小涵洞裏。王景強和金正初察看了地形,決定在山腳拐彎處打。這裏便於隱蔽伏擊,而且路面狹窄,一邊是山,一邊是江,坦克不易調頭移動,後邊的也難以掩護和支援。

    10時,美7師和李偽軍一部,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開始進攻。“吊死鬼”(偵察機)在上空嗡嗡亂叫,炸彈、燃燒彈把陣地炸得一片火海。敵人從左翼發起波浪式地進攻,同時13輛坦克沿公路向100高地右翼迂迴過來。

    當先頭兩輛繞過山腳進人伏擊圈時,王景強沉着地將第一輛放過去,命令金正初打第二輛。

    金正初揹着衝鋒槍,在戰士郭朝明、左文芳的火力掩護下,抱着捆好的五個手榴彈,從山坡上順勢跳上了坦克。一眼發現炮塔的蓋子未蓋好,便順手將一束手榴彈拉弦塞了進去。

    敵人發覺後急忙轉動炮塔,金正初被甩了下來。忽然坦克內一聲轟鳴,冒出熊熊黑煙,連人帶坦克一起炸燬。

    前邊那輛聽見後面一聲巨響,便想停車觀察。這時王景強抱住一束手榴彈,從山坡坎子上一躍,飛身蹬上坦克後側,一手沒抓住炮塔環,一隻腳重新換了個部位,兩眼盯着炮塔口。

    敵兵剛推開炮塔蓋子,想露頭望望後邊的動靜,正和王景強相對視,他忙縮脖子,欲蓋蓋子,可已經來不及了!

    王景強用盡全力,順着那個傢伙的胸部,將捆好的一束手榴彈一拉弦硬塞進坦克裏,順勢滾下山溝。又一聲巨響,坦克裏黑煙滾滾。引燃的槍彈、炮彈響個不停,坦克被炸癱了。

    後面11輛坦克見勢不妙,直往後縮,不敢再前進一步。敵人氣急敗壞,向山溝裏狂轟濫炸,兩輛美製坦克被炸成了廢鐵。敵人前進的道路被堵塞了,無法再繼續進攻。

    敵人無論如何想不到,他們所謂“鐵老虎”——竟然會炸燬在志願軍戰士的手榴彈下,在當時來説真是爆炸性的新聞。

    第二輛美軍坦克的駕駛員負傷後被11班戰士俘獲,他沮喪地嘆息道:“萬萬想不到,志願軍居然用手榴彈這種簡陋不堪的武器炸燬我們的兩輛坦克,甚至打垮了我們整個坦克車隊,這真是戰場上令人難以置信的一件事。”

    戰鬥結束後,上級給王景強、金正初都記了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