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眼下又到求職季,雖然很多畢業生都手握高學歷,想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和不錯的薪酬,但在面對招工企業時,發現情況和自己設想的不太一樣:企業的用人理念已經發生了轉變。
大學生求職高學歷遇冷 揭秘其中真相內幕
記者也在招聘會上發現,不少企業不再盲目追求高學歷,有學歷、有能力、肯吃苦的職場“經濟適用型”人才更受企業青睞。
於景松是去年畢業的本科生,在同學們眼裏,僅僅投了兩份簡歷的他就被一家央企錄用的運氣令人羨慕。他説,當時就想的是找個合適的企業,工資待遇差不多、離家近點,就穩定地幹,也沒考慮跳槽離職。當時面試還問他能不能留得住,他説自己家就在這裏,希望找一個穩定的崗位。
小於剛剛入職的他從市場專員最基層做起,説白了市場專員就是跑業務,每天早上八點出門,一天要跑幾十個客户,有時候還會遇到冷臉相對,一個本科生去當業務員,剛開始時他也有過糾結,要不要繼續這份工作。他記得自己曾經為等一個客户花了三個小時,經理看了材料就一句沒有意向就把他送出去了。當時也想過要換工作。
但是小於並沒有選擇離開,而是繼續堅持這份工作,半年後,他輪崗來到現在的部門,並且獲得了加薪,如今已經成為部分副經理的他也開始參與公司新職員招聘,他説,踏實肯幹能夠留得住往往比學歷更重要。現在的他也會參與面試新人,覺得能力都差不多,需要後期培養,還是踏實點好。
踏實肯幹如今正成為很多企業選擇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標,在本月7號,山東大學舉行的一場招聘會上,中石化第十建設有限公司計劃招聘7名學生,其中有5個崗位學歷要求是本科,不少研究生學將簡歷遞上時,卻被委婉拒絕,研究生學歷的小劉就是其中之一,簡歷和專業英語八級證明一同交到招聘人員手中,讓她意外的是,招聘人員瀏覽了一遍後,又將簡歷返還給她。她很鬱悶:對方就回答只要本科學歷,有些研究生工資待遇還不如本科生。
但中石化第十建設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卻告訴記者,哪些適合研究生哪些適合本科生,都是經過研究論證的,有些崗位本科生就能應對自如,就沒必要讓研究生幹。負責人表示,因為多年招聘經驗,自己是施工類企業,根據現場不同需要,一般招本科生較多,以往招過研究生,但是效果不好。
像這種情況並非個例,記者走訪發現,很多企業在招聘崗位學歷要求一欄的表述更加精準,往年常出現的“本科及以上”“專科及以上”模糊要求,悄悄被“本科”或“碩士”這些更加明確的學歷要求取代,而隨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企業也面臨挑戰,在用人上,更求“經濟適用”和留得住。一個公司表示,研究生的離職率較高、要求薪水較高、期望值也比較高、現場工作能力跟本科生差別也不太大。所以近幾年他們安裝技術崗和安全崗就全部要求本科生。
面對這種現象,山東建築大學教授鄧相超表示,這意味着和學歷和工作經驗相比,企業如今更加註重求職者踏實、穩定,這也就意味着進的來能否留得住,將成為用人單位選材的重要衡量指標,這是企業用人迴歸理性的標誌,對於學生來説,踏踏實實可能比學歷高低更加關鍵。好不容易培養好的人才走了對企業來説是非常大的損失,對個人來説也不利於發展。這需要學生更迴歸理性。
從企業的角度來説,企業寧願招收有經驗或者技術特徵較強的人,不願意招收眼高手低或者缺乏實踐的應屆生。
而從我國目前的形勢來看,有專家分析,我國目前處於工業經濟時代發展至知識經濟時代的過渡期,這時期最稀缺的是技能型人才和能將知識發生轉化的人才,説白了就是技術型人才。而目前我們的產業結構也消化不了這麼多高學歷的複合人才。
如何應對“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就業市場?其實説到底,高等教育人才供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在人才培養規格上的錯位,其制度性根源來自現有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
為了應對轉型時期的現狀,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近日聯合下發《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鼓勵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未來的人才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為更好的就業,武漢某大學2010年畢業生張林就轉而進了一所職業學校。張林説,找過一些銷售方面的工作,總感覺發展不穩定不長遠。也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才回來讀這個學校。老師都是從工地下來的工程師,強調動手能力。找工作容易被優先選擇。
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認為,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走向“千校一面”,畢業生就業不容易;而且國家從經濟要調結構,製造業很實際為問題是應用型人才欠缺了。所以培養人才,有一批學校更強調應用型。
在轉型高校的範圍上,《意見》明確,應確定一批有條件、有意願的試點高校,比如技術大學、學院,來率先探索應用型發展模式。國家可以通過規劃引導。有些學校,特別是地方本科,處在高等學校鏈條的下游,比如技術本科。國外規律,高等學校甚至九成以上都是應用性的。
《意見》提出,建立學校、地方、行業和企業合作辦學的機制。轉型高校,應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與生產過程對接,實訓實習的課時,要達到專業教學總課時的三成以上。這其中的關鍵又在於師資。
馬陸亭説,師資有一些需要來自產業一線,不能像從前那樣,博士畢業寫論文就是好老師。現在一定要與實踐掛鈎,
為調整師資結構,《意見》明確要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不僅要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還要選送教師到企業接受實踐培訓。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校轉型,是辦學思路、辦學定位和辦學模式的調整,而不是“掛牌”、更名或升格。受傳統的“重學輕術”、“重理論輕應用”思想和政策導向不明的影響,許多原來單科性學院紛紛改為“學科齊全”的綜合型、學術型高等學校,牌子大了,可同時也失去了原有的學科優勢。那麼對高校而言,這種轉型將帶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在此前,也有部分學校對轉型存在牴觸情緒,認為“地方高校轉型,就降格成了專科”,“好不容易摘了職業學院的牌子,又要掛上應用大學的牌子,誰也不願退回去”。馬陸亭解釋説,要知道,“應用型”只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與高水平大學並不矛盾。
江蘇淮陰師範學院院長朱林生説,應用型人才是要在應用的環境中去培養的,大方面來講是協同培養,小的方面將是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學生就可以比較早的接近業界,他就非常容易促進就業。
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路福平則認為,轉型涉及到教學體系和培養系統都要變,可以把行業協會的社會上的一些專家包括大型企業他們的需求納入學校。培養的學生將來出口上可能更適應,職業導向,更容易就業。
不過,路福平也表示,由於大部分學校,目前都實行老師課時與收入掛鈎的機制,一旦轉型,必然有些課時會被“實訓實習”環節分走。如何能保證老師的收入不降低?考慮到這些細節因素,高校轉型推行起來,仍需時間
不管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都要看清大勢,順勢而為。從國家發展戰略看,特別是今年國務院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中,在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一節中專門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這是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呼喚,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