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二戰結束之後,曾經的幾個航母大國走了完全不同的航母發展路線,英國皇家海軍大力發展輕型航母,代表就是"無敵"級,而法國海軍則轉向發展4萬噸左右的中型航母,代表作有"克萊蒙梭"級以及"戴高樂"級等等,而美國海軍則走上了發展8萬噸以上重型航母的路子,作為美國海上霸權的象徵,"企業""小鷹""尼米茲"等航空母艦在世界海軍裝備發展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自從美國人開始大力氣發展"福特"級航母之後,他們在重型航母的研發使用之路上似乎走入了死衚衕。
(紐波特紐斯船廠的福特號)
福特號航空母艦自從2017年7月就正式服役,然而迄今為止這艘超級航母只有一年的時間是在海上度過的,其餘時間全部在裏趴窩,電磁彈射器以及電磁武器升降機等不斷出現的問題讓美國人極為頭疼,據美軍相關部門評估這艘航母最早也要在2024年才能重新形成戰鬥力。在這種大背景之下,美國人提出了《未來航母2030》計劃,其主要思想是研發4萬噸左右的"小航母",用來替代目前美國海軍服役的這一個個海上巨獸。
(正在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上起降的F-35B,該級兩棲攻擊艦又被稱為小航母、準航母)
理論上來説,4萬噸左右的小型航母相比於重型航母,一來建造難度低,二來補充速度快,最後是目標小成本低,萬一被擊沉美國人的"心疼"程度也遠遠不如重型航母。美國海軍之所以想要進行轉型,在"福特"級身上碰到的一系列技術問題只不過是催化劑,真正讓他們感到"時代變了"的是南海數不清的反艦導彈,目前PLAN的反艦導彈體系已經實現了完整化,尤其是DF-21D或者DF-26之類的反艦彈道導彈的存在足以讓大洋彼岸的"一等人"們感到膽戰心驚。
(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搭載F35B)
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第二任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提出了所謂"飽和攻擊"的概念,時至今日這種手段依然是在己方航母戰鬥力相對不足的情況之下,打擊航母的最好方式。冷戰時期蘇聯海軍擁有着P-500"玄武岩"、P-700"花崗岩"以及P-1000"火山岩"之類的遠程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隨着時間的推移,美國海軍逐漸掌握了應對這些基本上靠速度硬衝的反艦導彈的攔截方式,不過時至今日,"東風"和"鷹擊"讓美國人的攔截難度再上一個台階,相比於傻大黑粗的蘇聯貨,其不僅在速度上不遜色,還顯得更加智能化。
(鷹擊-18反艦導彈發射)
如今PLAN除了上文提到的兩款反艦彈道導彈之外,最普遍裝備的反艦導彈是鷹擊-18,除此之外還有能夠實現400公里射程4馬赫突防的鷹擊-12B,以及技術水平稍顯落後的鷹擊-83和鷹擊-62等等,再配合上大量的平台(比如052D驅逐艦上的垂直髮射系統就可以發射鷹擊-18,重型的鷹擊-12可以由轟-6K轟炸機攜帶),讓南海對於任何干預他國內政、發動軍事挑釁的國家來説都成為其天羅地網。
(米格31K掛載"匕首"導彈)
事實上除了應對PLAN的反艦導彈之外,美國航母戰鬥羣在俄國人的新反艦導彈面前也有極大的壓力,俄羅斯已經在22350型護衞艦上成功測試了3M22"鋯石"反艦導彈,高達1000公里的射程和9馬赫的突防速度再加上末端機動變軌的能力,讓其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反艦導彈之王,除此之外他們還有着能夠打擊大型海上目標的Kh-47M2"匕首"。這一切都在提醒美國海軍:時代變了,大型航母愈發像活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