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我國南方出現持續強降雨,累計降雨量大、覆蓋範圍廣,長江中下游地區江河水位暴漲。7月12日零時,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星子站突破1998年的歷史最高水位。截至17日8時,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水位21.97米,仍超出警戒線2.97米,鄱陽湖流域防汛形勢依然嚴峻。
雷達流速儀、大數據預警、紅外無人機搜救被困人員……面對兇猛的洪水,高科技正在重新定義新時代的抗洪“戰術”。越來越多的抗洪科技利器被運用到抗洪搶險一線,讓搶險救援更加科學高效。
這台步履式挖掘機適用於複雜地形爆破鑽孔、岩石破碎、重物搬運、吊裝等作業(2016年5月25日攝)。新華社發(中國安能建設集團 供圖)
搶險:“智能 ”手段加速決口封堵
7月13日23時8分,隨着操作手張劍文駕駛推土機將最後一車土石倒入決口處,江西省鄱陽縣問桂道圩決口封堵現場汽笛長鳴、紅旗獵獵。在搶險人員連續奮戰83個小時後,127米寬的決口成功合龍。
7月3日以來,鄱陽縣出現持續強降雨,昌江流域水位迅速上漲,多個站點連續超警戒。8日20時35分,鄱陽縣鄱陽鎮問桂道圩堤發生漫決,堤內1.5萬畝耕地和6個村莊被淹,近萬名羣眾被緊急轉移。
這台水下機器人可在決口封堵中,為研判水情提供可靠數據(2016年4月6日攝)。新華社發(中國安能建設集團 供圖)
險情就是命令。中國安能建設集團第二工程局迅速調集400餘名搶險人員、52台(套)裝備星夜馳援,加上陸續趕來增援的火箭軍、武警和預備役部隊,一場防汛搶險阻擊戰就此打響。到達現場後,他們首先對現場情況進行勘查,包括測量決口寬度、水位和流速、地形等,瞭解施工場地和交通情況,進而設計封堵決口的搶險方案。
為儘快拿出搶險方案,在現場測量中,他們使用了三維激光掃描儀等儀器。“機器測量的效率是人力的數十倍甚至更多,同時測量的精準度更高。”中國安能建設集團第二工程局副總經理諶少英説。
在封堵決口的83個小時裏,各種搶險利器輪番登場。
這台水上無人船可用於搶險中的水情偵測(2016年5月25日攝)。新華社發(中國安能建設集團 供圖)
在封堵作業中,洪水流速是重要指標。如果水流速度過快,就會沖走拋投物。為了更好地掌握施工現場情況,及時調整物料和拋投速度,搶險人員使用自動水位計、雷達流速儀、無人機等設備對水流速度進行實時監測。
決口封堵現場,運送物料的大型車輛來回穿梭。搶險人員採取“堤頭裹頭保護、石碴戧堤進佔、水上分層碾壓、黏土拋填閉氣”的機械化單向立堵戰法,進行封堵作業。無人機、“龍吸水”、動力舟橋……一批抗洪搶險利器被投入“戰場”,有了它們,再艱險的戰役,也難不倒勇士。
工作人員操作垂直式供排水搶險車(2020年5月31日攝)。新華社發(中國安能建設集團 供圖)
預警:數字化平台賦能汛情研判
水位、雨勢、汛情……打開江西九江共青城市山塘水庫水雨情基礎信息庫,21個山塘水庫及重點圩堤的實時數據一目瞭然。
“以前巡堤,要靠人到現場看,再通過口述、筆記記錄反饋巡查情況,汛情研判效率較低。”共青城市農業農村水利局標準化項目部經理王嘉龍説,如今系統自動記錄管轄段水情變化,實時顯示堤防沿線視頻監控畫面,一旦發現異常,管理員即將畫面配以文字描述及時上傳,研判效率大幅提高。
各式各樣的“智能 ”抗洪手段,正廣泛運用到抗洪搶險中,為高效調度處置提供科學依據。6月30日,水利部水文水資源監測預報中心副主任劉志雨在水利部舉辦的新聞通氣會上表示,如今,水利部收齊全國12萬個報汛站的水雨情信息僅需10到15分鐘,一次洪水作業預報的時間也僅需幾十分鐘。
記者在江西省氣象局氣象信息監測平台看到,動態變化的衞星雲圖實時顯示在大屏幕上,江西全境數千個地面氣象站的數據逐分鐘級彙總到這裏。
這是子母式排水搶險車。在急需抽排積水的狹小空間,小巧的“子車”可在積水中順暢前行,可360度旋轉,涉水深度超過2米(2020年5月31日攝)。新華社發(中國安能建設集團 供圖)
結合雷達、衞星、地面氣象站等多方數據,通過人機交互得出的預警信息通過“平安江西”綜治平台、大喇叭、抖音等各類傳播媒介,第一時間被髮布出去。
江西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許愛華介紹,7月6日至10日連續區域性暴雨期間,他們向受影響的6個設區市全網2113萬用户發佈強降雨預報信息,向6縣全網195萬用户發佈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為組織羣眾提前轉移提供精確參考。
堤壩安全是防汛抗洪的重點之一,及時探測險情,才能防患於未然。
江西鄱陽縣昌洲鄉中洲圩決口封堵中,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搶險隊員利用動力舟橋運送搶險裝備(2020年7月13日攝)。新華社發(中國安能建設集團 供圖)
拿出一卷卷黃色電纜,將上面串着的上百個金屬電極打入堤壩土體內,再將電纜接頭與三台黃匣子連接,就能給堤壩做“CT”檢查……今年汛期以來,東華理工大學的師生們也忙碌在抗洪搶險一線。
“這一技術的原理是通過DSDT-1型雙分佈式三維電阻率成像系統‘透視’壩體結構,快速判斷堤壩是否存在空洞、裂縫、土層結合鬆散、管湧、滲流等隱患,有效做到提前防範、提前預警。”團隊成員陳輝介紹,“防汛抗洪一線的數字化應用越來越普遍,智能防汛正逐漸成為主流。”
江西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在江西省氣象局氣象信息監測平台查看實時數據(2020年7月16日攝)。新華社發(中國安能建設集團 供圖)
搜救:紅外無人機“精準制導”尋人
7月9日下午5時許,吉安市峽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接到求救電話,6人被洪水圍困。雨勢越來越大,水位不斷上升,被困人員所處的建築已成“孤島”,隨時有被沖毀的危險。
12小時,人機合力,一場“孤島”救援驚險上演。
這是可在防汛抗洪中使用的無人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安能建設集團 供圖)
情況緊急,當地先後派出兩支救援隊前往救援。但由於洪水已漫過路面,晚間視線受阻,救援隊遲遲無法抵達,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指揮部漸漸與被困人員失去了聯繫,情況越來越危險。
關鍵時刻,紅外線無人機成為搜救“強兵”,深入“孤島”探測被困人員情況,同時提供路面水情信息,為救援隊提供合理的前進路線。
這是中國安能建設集團用於搶險的挖掘機(2020年5月31日攝)。新華社發(中國安能建設集團 供圖)
凌晨4時,經無人機確認,受困人員全部安全。當地救援人員在紅外線無人機遙控指引下,緊急制定救援方案和前進路線。10日凌晨5時36分,6名受困人員被成功解救。
此次防汛抗洪過程中,搭載了可見光、紅外雙波段視頻相機、大視場測繪相機、光學相機等不同傳感器的無人機,盤旋在鄱陽湖區上空,為災情研判、蓄滯洪區運用論證提供科學支撐。
中國安能建設集團工作人員使用全站型電子測距儀測量水位水情(2020年6月12日攝)。新華社發(中國安能建設集團 供圖)
“現在,湖區無論是堤防還是抗洪搶險設施設備都有了大幅提升。我們將把人民羣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迎戰大洪水。”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秘書長徐衞明説,高科技手段賦能防汛抗洪,為救援搶險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但要打贏這場“戰役”,仍需每個人都堅守崗位,眾志成城。(吳鍾昊、程迪、孫楠)
這是三位電阻率成像系統(2020年7月16日攝)。該設備可以應用於探測堤壩險情,“透視”壩體結構,快速判斷堤壩是否存在空洞、裂縫、管湧等隱患。 新華社發(中國安能建設集團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