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創造了以“發動和依靠羣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為主要內容的“楓橋經驗”。今天,“楓橋經驗”已經走出楓橋,在郎溪畢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郎溪縣畢橋鎮位於皖南邊陲,是典型的半山半圩魚米之鄉。在這裏,畢橋派出所通過創建“楓橋式派出所”贏民心、匯民力、尊民意,初步實現了黨政認可、羣眾滿意、民警幸福的工作目標。
推出流動調解,爭做百姓身邊的“護身符”
在畢橋,每天都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村頭小巷中穿梭,伴隨着車輪碾過路面的痕跡,迅速融入全鎮百姓的生活中。
這道“風景線”就是“畢橋鎮流動警民聯調室”,這輛特殊的“警車”由基層經驗豐富的老民警汪明嘯帶領“一村一警”入街入村入户,做好巡邏防控、定紛止爭、化解矛盾,宣傳治安防範、秸稈禁燒等工作。
畢橋鎮居民何某三姐弟因家庭瑣事產生債務糾紛,導致六年未有來往,畢橋派出所運用警民聯調工作機制,歷時三個月的艱苦調解,2020年7月3日,何某三姐弟的手終於握在了一起。
“調解成功後,我的心也跟着落地了。其實聯調工作不僅僅是我們派出所民警的任務,還有一批‘智囊團’隨時待命呢。”汪明嘯笑道。據介紹,今年畢橋派出所牽頭成立了一個40人組成的調解人才庫,由法庭庭長、律師、羣眾基礎廣泛的幹部、專職調解員、民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幹部、鄉賢組成。根據矛盾類型、調處難度、當事人個人情況等因素,有針對性的從人才庫選取調解人員參與調處,對症下藥,特效治療。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這是畢橋派出所成立警民大聯調工作機制的初衷和目的。”據悉,警民大聯調工作自2020年3月開展以來,成功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66起,矛盾發生率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9%。
築優警務保障,成為民警背後的“舒適圈”
警務圍着民意轉,民警圍着百姓轉。為盡力解決羣眾關注的急事、難事、煩心事,每一個活躍在基層一線的民警都將“百姓事”看做是“自家事”。目前,畢橋派出所管轄1個社區、4個行政村,轄區户籍人口19205人,實有人口20249人,由於人員分佈散、環境複雜等特點,畢橋派出所的治安任務之重不言而喻。
“一年365天,我們起碼300天都在派出所,遇上放假,反而工作更忙了。””畢橋派出所所長劉國兵透露,“去年我們所裏開始改造,條件大有改觀,衣服可以用洗衣機洗了、隨時都能吃上熱乎的飯菜了、下班後還可以去健身......在所裏不僅是工作,還要有家的温暖。”
走進所裏的警員之家,民警們與家人的照片依次貼在牆上,這正是畢橋派出所全力打造優雅舒適“家庭式警營”的縮影,而點點滴滴的變化也讓所裏的民警感觸頗多。
“以前啊,派出所的院門都是那種大鐵門,你看我現在坐的地方敞亮乾淨,其實我們前幾天才搬進來,之前還在旁邊的老房子哩。”
“現在我們派出所有小食堂、健身房、洗衣房、浴室等,設施樣樣齊全,下班之後一般還要約上隊友到健身房比拼一番。”
這份“所裏如家”的關懷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進民警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據悉,為全面深化“五有”保障向“五優”保障轉變,畢橋派出所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所裏改造後在市局“五有”保障複核驗收時,獲得了99.5分的好成績。
強化黨建引領,擦亮為民服務的“金招牌”
“楓橋經驗”始終歷久彌新、生機勃勃的關鍵在於為民服務的初心和與時俱進的速度。畢橋派出所在踐行“楓橋經驗”的基礎上也在不斷賦予其新意義,即工作新“楓”格、精神新“楓”貌。
派出所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增強民警、輔警紀律規矩意識的規定》、《關於進一步強化暖警愛警措施的規定》等相關制度,通過常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強化民警、輔警的政治紀律和規矩意識,不斷提高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
結合轄區實際,通過多次召開黨支部擴大會議,集思廣益,積極構思、提前謀劃,擬定創建方案,在做好“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基礎上側重於“矛盾不上交”的開展創建。
......
組建調解人才庫、開啓警民大聯調、營造家庭式警營等工作的成效如何,百姓是變化中的“第一見證人”。“我們這塊地處偏僻,以往小偷盜賊比較多,現在每晚都有民警巡邏,鎮上治安好多了。”畢橋自來水廠負責人胡封庭感慨道,“特別今年趕上疫情和汛期,畢橋派出所的工作仍然沒有放鬆,加強疫情防控的宣傳、防洪防汛的安全教育等,對我們都很有幫助。”
畢橋鎮黨委副書記羅樸樂則表示,“畢橋派出所緊緊圍繞‘楓橋經驗’,以警民大聯調工作機制聯合鎮各站所、村委形成合力,竭盡全力化解矛盾,強化基層社會治理,以人民為中心,實實在在地為保一方平安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畢橋派出所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踐行者,“現在我們的矛盾少了,治安好了,日子也甜了。”面對面、心貼心地做羣眾工作逐漸成為所裏的“金招牌”,贏得畢橋百姓爭相點贊。(邱宏瓊 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