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白色月光》宋佳演了個“神經病”?受害者堅強論,是二次傷害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綜合

懸疑劇若採用開放式結局,總能掀起觀眾的頭腦風暴。

《隱秘的角落》大結局經過網友細思極恐的推理,出現了多個截然不同的猜測,觀眾的腦補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編劇的伏筆。

時隔兩月,以婚姻為題的懸疑劇《白色月光》又用開放式結局給觀眾帶來新的謎題,結局中女主角張一腹中的孩子到底是誰的?

是她出軌的前夫張鑫?還是可能複合的前男友鄒野?抑或張一已經進入全新的戀情?這個問題讓不少劇粉百爪撓心。

一般情況下,懸疑劇的開放式結局是給觀眾的留白,沒有唯一答案,所有猜測只要能達成邏輯自洽,都可以是正確答案。

不過,《白色月光》的留白其實沒有那麼開放,答案的指向性比較單一。

時間、細節、邏輯都顯示張鑫是孩子的父親

張一確定張鑫時已經有了妊娠反應,第11集劇情也顯示張一知道自己懷孕,並且預約了終止妊娠的手術。

之所以大結局觀眾會疑惑張一孩子的父親是誰,主要在於不少觀眾覺得以張一離婚時對張鑫的失望,她堅持終止妊娠才是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但,即使七話也對張一沒有打掉渣男的孩子感到不爽,卻也不得不承認,目前《白色月光》給出的證據,都指向張鑫是孩子的父親。

首先,是時間證據。

大結局中張一腹部已經顯懷,她懷孕時間至少在四個月以上,而此時距張一離婚移居北京,才間隔一個多月。

這裏有一個時間誤導因素,很多觀眾看到張一與趙佳琪合作的女性主題攝影展已經成功,會下意識覺得這份新工作她準備了很長時間。

事實上,當張一前往北京之前,趙佳琪已經在着手策劃女性主題攝影展,張一是臨時加入,她並不需要太長的準備時間。

一個多月的間隔不可能讓張一腹中的孩子有張鑫以外的人選,劇中也特地拍了一段她離婚後卸妝的鏡頭,或許正是為暗示她留下了孩子。

其次,是細節證據。

《白色月光》最後一個鏡頭是男女主對視,兩人沒有台詞,但畫面定格在張一手機震動的手機,鏡頭刻意給了特寫。

這個特寫讓不少觀眾猜測來電人選,有人懷疑是鄒野,有人覺得是張一的現任,大家卻忽略了特寫中張一手上並沒有戒指。

而鄒野與張鑫碰面時卻是帶着婚戒的,這足以證明鄒野與張一併沒有複合。

最後,是邏輯證據。

張一的女性主題攝影展中有一段家庭影像展示,內容是她與前夫、女兒過往的幸福生活記錄,這一段影像之後便是張一個人的採訪。

採訪的主題在於婚姻與愛情,如果張一有了新的戀情,那麼影像不可能只有前一段婚姻的記錄,與採訪中記者的提問也難以對上邏輯。

所以,張一沒有新戀情,孩子是她沒有忍心打掉的那個。

這樣的結果不符合當下觀眾的期待,大部分劇粉更希望看到遭遇背叛的女主能夠徹底斬斷與渣男的交集,也希望小三與渣男都遭遇毀滅性打擊。

所以,大部分觀眾潛意識中是排斥、厭惡這個答案的。

但,《白色月光》劇情的內核並不只想讓觀眾看到原配智鬥渣男小三的完美結局,它更傾向在這些交鋒中展現受害者的痛苦與涅槃後的強大。

張一的“神經質”,是最真實的痛點

曾經有不少網友吐槽《白色月光》女主張一“有病”,甚至調侃小宋佳演了一個“神經病”,因為張一面對丈夫出軌問題的表現,很窒息。

她是一個職業戰無不勝女強人,但丈夫出軌卻讓她無心工作,每天被猜測與不安困擾,一度在重要會議上走神。

她面對家人時的表現也慢慢變得情緒化,在跟蹤丈夫抓小三的過程裏,張一甚至在年幼的女兒面前失控痛哭。

即使已經親眼確認丈夫出軌,張一也沒有完全迴歸女強人的豁達無畏,而是情緒更加崩潰,質疑丈夫、質疑婚姻、質疑愛情、也質疑自己。

導演的拍攝手法亦不斷渲染張一窒息的心理狀態,從抖動的畫面到壓抑的配樂再到張一幻想中纏繞全身的藤蔓,她如溺水者一樣痛苦無助。

前11集的劇情,懸疑燒腦其實只是戲劇化的配菜,張一的“窒息”才是故事最有力的傳遞,也是本劇想要表達的社會痛點。

追求戲劇化的觀眾可能會覺得不爽快,因為女主的精神狀態太讓人窒息了,他們更期待張一像《延禧攻略》的魏瓔珞一樣分分鐘崛起虐渣暴打小三。

但,遭受過情感背叛的觀眾卻從張一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信任、深愛另一半人遭遇背叛時,往往都會經歷不安糾結、痛苦崩潰、自我懷疑等等不良情緒,這是大多數人的正常反應。

編劇細緻描繪張一的心理活動,宋佳將女性遭遇背叛時的痛苦淋漓盡致的刻畫出來,是為了告訴觀眾,背叛對一個人的傷害有多麼大。

觀眾應該警醒的是不要給他人帶來這樣的傷害,同時,去理解那些受害者面臨的痛苦掙扎,鼓勵他們走出陰影,而不是鄙視他們的“神經質”。

爽劇女主的堅強是大多數人理想中的模樣,如果影視劇走向沒有讓觀眾的理想得到滿足,可以存在適當的抱怨。

但,現實生活裏,我們不能要求所有受害者都擁有一顆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強心臟,受害者堅強論,會給他們帶來新的傷害。

我們無法確定永不受傷害,卻可以握緊涅槃的勇氣

描繪受害者的窒息真實卻又是壓抑的,那受害者們又應該如何走出窒息?這是《白色月光》從開局便埋下的內核。

不沉浸於傷害,不因傷害而失去愛的勇氣,不因傷害而質疑生活,愛的本質是沒有錯的。

與傷害作鬥爭很痛苦,但生活便是如此,聰明如張一也要打碎自己的固有觀念再一點點重組,才能開啓新的人生。

人們需要打碎重組的勇氣,更需要重組後繼續擁抱生活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將傷害最小化,才能真正走出陰影。

或許,編劇最終讓張一留下張鑫的孩子是為了暗示她會復婚,但七話相信,張一做出留下孩子的決定,一定不是為了復婚,而是為了她自己。

因為,涅槃之後,她對生活、愛情、婚姻仍舊充滿勇氣,她有勇氣經營自己的人生,她也有勇氣面對新的感情,做自己想要的選擇。

當張一最後的採訪完整地呈現出來時,如果你看懂了編劇想表達的意思,便不會再糾結張一孩子是誰的,也不會煩惱她應該不應該復婚。

因為,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經擺脱了“窒息”,涅槃重生。

希望每個受到傷害的人都能如張一一般,仍舊相信愛情,至少,仍舊能相信生活中的美好,勇敢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