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闖關東”!美國科技人才北上加拿大
在硅谷生活了5年的軟件工程師S正在準備“跑路”。
S是一個典型的硅谷極客:本科畢業留學美國,完成學業後順利申請到工作,又幸運地抽中H1B,就職過互聯網大廠,工作之餘也和兄弟們嘗試過小型創業項目。
一夜之間,生活漸入佳境的S突然考慮起“跑路”,而這次跑路的目的地,正是曾經嗤之以鼻的加拿大——傳説中的“塞北極寒之地”,一個“沒什麼意思”的地方。
與此同時,和S一樣,大批美國的科技工作者正在準備“北上闖關東”,奔赴楓葉國。
也許楓葉國的宿命逃不脱“接盤”兩個字。2016年特朗普當選後,2020年初英國正式脱歐後,谷歌“如何移民加拿大”詞條搜索量都是一夜之間暴增。
1、美國人民“水深火熱”,我趁亂溜了
S是仰慕着傳説中的“硅谷精神”來到美國的。觸手可及的學術技術大牛、自由蓬勃的創業環境和無所顧忌的極客氛圍幾乎是很多人嚮往的一切。
在過去的十餘年年間,懷揣着同樣的夢想來到硅谷的年輕人不在少數,而硅谷也因為層出不窮的科技神話而成為了新一代“美國夢”的代表。
數據表明,全美企業創始人中,海外移民佔四分之一;灣區移民科技工作者的比例更是高達57%。但外國人在灣區的生活卻並非世外桃源。
高企的生活成本是加州人心中永遠的痛。在舊金山,租一間2室的公寓需要4500美元,是美國其他城市的2.5倍;即便是薪資更高的技術大牛和公司創始人也很難輕易地買到心儀的房產。加上日常開銷,一個人在舊金山一年的生活費高達近7萬美元,是一個普通美國人全年收入的1.5倍。
一些人選擇逃到周邊物價更低的大農村,“躲進小樓成一統”。但是變化的社會風向無孔不入地吹到了所有地方,一頭扎進鄉村也難免人心惶惶。
今年以來,特朗普政府“騷操作”不斷,陸續宣佈暫停頒發部分綠卡、暫停頒發H-1B在內的一系列簽證,引發大量不滿,許多人長居美國的希望更加渺茫。
除此之外,政府疫情防控不力和因為BLM運動而昭顯出來的的種族對立和衝突,再加上加州山火頻發,空氣質量連日堪憂,都成為壓垮硅谷打工族的精神稻草。
2、加拿大:做備胎我是認真的,10天拿簽證不是夢
7月底開始,人們如果走加州101高速公路從舊金山到聖克拉拉,就很難錯過9塊廣告牌。廣告牌上是兩個靈魂提問:“如果我的簽證被取消了怎麼辦?”“如果我失去工作和醫療保險怎麼辦?”,解決方法當然也很簡單——聯繫投放廣告的這家加拿大公司。
靈魂拷問:簽證取消了怎麼辦?
廣告主是總部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家科技公司。這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坦言:所有可能無法在美國工作的人,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如果你不能在美國工作,我們希望你考慮一下加拿大。
無獨有偶,最近幾個月,大批加拿大科技公司馬不停蹄地蹭上這趟熱點,在社交媒體上隔空喊話,向深受美國簽證問題等困擾的科技人才大拋橄欖枝。
加拿大科技公司TopHat創始人Mike Silagadze甚至在推特上表示,失去H-1B簽證的人均可獲得一次直接面試的機會。
實際上,加拿大與美國的科技人才之爭並非從今年開始。
地廣人稀的加拿大多年以來一直深受勞動力緊缺困擾。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加拿大預計將在2031年面臨200萬的勞動力缺口,幾乎相當於其國內一個大城市的全部勞動人口。因此,對於移民,加拿大政府近年一直保持歡迎的態度——科技人才更是搶手的香餑餑。
2013年加拿大政府就在加州101高速上豎起廣告牌
2017年,就在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禁止7個主要穆斯林國家的公民入境後不久,加拿大政府推出面向科技人才的Global Talent Stream項目,10天內即可拿到簽證的超高速辦理流程令人驚掉下巴(特別是對於一貫拖拉的楓葉國辦事員來説)。項目推出兩年間,已經有超過4萬人成功拿到簽證。
Global Talent Stream給科技人才入境工作提供了快速通行證
同時,一些從硅谷腹地成長起來的科技巨頭也越來越看中加拿大這塊“寶地”。谷歌、臉書、亞馬遜、推特等公司都在加拿大的幾個重要城市設立了研發中心或分公司。
吸引這些公司的,是相同的工作語言、近似的文化、幾乎無時差的工作時間,以及僅有舊金山一半的員工薪水。相應地,它們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這些城市帶來了更多科技人才。
大公司入駐、加拿大國內創業勢力興起,為多倫多帶來了超過8萬個工作崗位,使其在2019年一躍成為北美增長最快的科技市場,增速甚至超過紐約;渥太華、蒙特利爾等主要城市也表現出色。
隨着創業精神的醖釀,多倫多創業者社區Tech Toronto現在估計,僅該市就有2500到4100家活躍的科技創業公司。
6月,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在北美最大的科技大會之一Collision Tech Conference上表示,他“和美國總統的意見有點不同”,加拿大將持續歡迎移民尤其是科技移民的到來,在140個國家的3萬多名觀眾面前一通輸出,正式表達了官方立場。
在疫情和美國政策的催化下,一些媒體甚至發文預測,加拿大將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打敗美國,硅谷將“榮光不再”。
杜魯多在Collision Tech Conference上夾帶私貨,為移民政策打廣告
3、甘苦自知,真的是蜜與奶之地?
在社交媒體上,加拿大簡直是呆萌般的存在:全面的醫療保險,更融洽的多元文化,所有人都愛say sorry,還有偶爾閃現的高速麋鹿。這誠然是加拿大吸引移民的重要原因,但對於習慣了在加州造浪的人們來説,加拿大有點“冷”。
加拿大的“冷”不僅在於氣候,也在於就業環境。儘管勞動力市場存在大量缺口,求職者們仍然感受到“工作機會不多”。這種感覺上的反差來自於勞動力結構的不平衡——一段時間以來,加拿大的職位空缺主要出現在建築、酒店、運輸、農業等傳統行業,這些都不是硅谷人“闖關東”的目標。
2019年10月數據,美國創企數量倍殺其他國家
而所謂的新興產業儘管得到不少政策加持,目前仍然處於百業待興的狀態,資源集中在多倫多、温哥華等少數南部城市,短時間內難以迅速升温。
反觀硅谷,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的高知人才,得益於長期以來形成的社區氛圍。硅谷發家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期,後經一個多世紀的摸索,把握住了晶體管、集成電路、PC、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多個代表性的技術突破,終於形成了企業、技術、資金完美結合的“硅谷生態”。
如今在硅谷,無數創意每天都在擦出新的火花,也有同樣多的投資人願意聆聽他們的想法;企業從頂尖高校裏招聘人才,同時也有人跳出大廠,自己創業。硅谷自身形成了一個小生態,在充分的內循環中不斷成長,以至於向外輻射能量。
需得承認,儘管不少國家和城市喊出口號,要“打造某某地方的硅谷”,但至今仍未有一個地區能撼動硅谷的地位——這背後不僅是政策、資本的堆積,也是時間醖釀的成果。
硅谷活躍的企業、技術、資本生態仍然令其他城市和地區難望項背
有這樣一位“全球樣板間”鄰居,對於尚未建立起完善創投生態的加拿大來説,就像有毒的蜜糖,明知傷身卻又難以割捨。
因為有了這位鄰居,加拿大企業在本土市場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天然地享受到便捷的“出海”福利;同樣因為有了這位鄰居,出色的初創公司總是更容易被美國企業收購,變成美國公司,給加拿大留下身後的一縷清風,也給想要“北上”尋找發展機會的科技工作者留下滿頭問號——除了硅谷巨頭的加拿大分舵,還有哪家公司值得去?
在一些準備“闖關東”的人看來,如果“為了活命”,固然可以拋棄非大公司不去的執念。可是,生活成本的問題始終揮之不去,奔赴加拿大也未必能“活好這一生”。
實際上,在加拿大工作的薪水比美國略低,日常消費卻不低。為了維持整個社會的高福利,高税率、高房租使多倫多和温哥華等城市常年位列“全球最貴城市”名單。換算下來,在這些城市生活可能並不比美國便宜。此去經年,“錢途”未卜,這筆賬不得不好好算清楚。
一邊是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遠赴另一個國家幾乎從零開始;一邊是不斷收緊的政策和不明朗的社會局勢。是否真的要北上加拿大,S和很多人一樣,仍然懷揣着一絲絲期待,舉棋未定。“心裏仍然抱有一線希望,等待11月大選,等到那時另一隻靴子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