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再看今朝,斟茶君與您共同回顧昔時今日。
九月十八日,這是值得每一箇中國人都為之沉默心痛的日子。
在1931年的今天,震驚國人的“九一八事變”爆發,富饒的東三省在國民政府“不抵抗”的指令下,全線落入日本關東軍的手裏,堪稱國恥!
時光飛逝,86年的時光過去,如今已是中國再度崛起於世界強國之林的2017年,九一八事變也已經成為了歷史書上的一個“名字”,卻鮮少有人明白這場事件背後的緣由。
因此在今日,斟茶君懷着悲痛的心情想要和各位點進來的看官一起重新用全局的方式,解讀一下這場堪稱“國恥”的事件。
全文共3805字,閲讀完大約需要4—5分鐘。
l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之下,日本經濟需要一個全新的增長點
解讀歷史,最重要的不是着眼於具體的某個事件,而是要看當時的大環境如何,察看這個大環境對於該事件中每個角色的影響,如此才能最準確地解讀出最貼合真相的歷史,也能讓各位讀者更加清晰地瞭解這個事件。
因此在解讀九一八事變之前,首先我們需要看一下當時的大環境。
那麼在1931年前後,於世界範圍內牽扯範圍最廣的大事件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那場起源於美國而後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事件。
這場爆發於1929年的可怕事件影響了世界經濟近十年,也讓全世界無論強國還是弱國都陷入了對於未來的絕望與恐慌之中,從而讓某些野心家有了可乘之機,陸續開始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
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希特勒了。
日本作為當時世界列強之一,自然也毫不例外地被捲入了這場經濟危機之中,再加上在更早的1923年的東京大地震中消耗的大量財力物力,日本的經濟實際上處於瀕臨崩潰的邊緣,餓肚子對於那時的日本軍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
至於位於日本經濟頂點的財閥們,雖然他們的生活比起老百姓而言相對舒適,可是連續數月的赤字財報也讓他們愁眉不展,無時不在想着如何擴寬自己的財路,擺脱這場經濟危機。
這種大環境,再加上軍方的誘惑,日本開始將目光看向了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尤其是作為他們半殖民地的東三省,紮根於此多年的日本關東軍很清楚這絕對是一塊大肥肉,若是能吞下,國內的經濟危機很快就能解除。
在這種想法下,日本開始謀劃起了吞併東三省的計劃,以期能在最短時間內達成目標,避免將國家經濟拖入更深的深淵。
至於這場戰鬥的結果大家也都清楚,在國民政府“不抵抗”策略的影響下,日本關東軍幾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東三省廣袤的土地,而在其中掠奪的大量物資,也讓日本經濟為之一振。
這種幾乎白得的大便宜,自然也讓日本對於中國的土地起了更大的野心,這也是日軍後來大肆入侵中華,甚至定下三月滅亡中國這種狂妄計劃的緣由。
l國民政府認為中國軍隊難以抵抗日軍,事實真是如此?
解讀九一八事變,不得不提的必然是在這場戰爭中作為守衞方的國民政府,卻下達了難以理解的“不抵抗”策略。
許多人都會在評論這場戰鬥的時候發出這麼一句感概,若是東北張學良少帥的軍隊寸土必爭,怕是日本經濟早就已經自我崩潰,也就不會引起後來的十四年艱苦的抗戰歲月了。
至於身處於九一八事變中,那些東北軍隊的士兵們,他們自然也是義憤填膺地想要同入侵的日本關東軍決一死戰,可是上司的命令卻讓他們只能無奈遵從。
縱使也有一些東北漢子因此脱離了軍隊,幹起了單打獨鬥的游擊戰,可是卻都是蚍蜉撼樹,影響不了日本吞併東三省的大局。
那麼,對於這個“不抵抗”的命令,時任國民政府最高統治者的蔣介石又是如何解釋的呢?
1932年1月11日蔣介石在浙江奉化發表《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的演講時,拋出了著名的“三日亡國論”:“以中國國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於二十四小時之內侵佔吉、遼之範圍,若再予絕交宣戰之口實,則……必至沿海各地及長江流域,在三日內悉為敵人所蹂躪。”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蔣公的“不抵抗”策略似乎有着一些道理,儘管他丟了東三省,造就了“九一八事變”這個國恥,可是這只是“斷尾求生”的自保行為。
然而,讓我們來實際分析一下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的實力,看看蔣所謂的“三日亡國論”究竟站不站得住腳。
首先是兵力上,當時的日本關東軍大致擁有兩萬人左右,其中能用於作戰的其實也就一萬多一,而能迅速支援日軍只有駐朝鮮的2個師團,撐死就3萬人。
反觀張學良的東北軍,軍隊儲備就有20多萬,更不要提在平津一帶還有東北軍的11萬主力部隊,可以迅速回援關外。
因此在兵力方面東北軍是佔絕對優勢的。
其次是武器對比,這點中國軍隊的確是遠遠落後於日本,畢竟日本乃是世界列強之一,工業化水平遠超中國。
不過就算是這樣,東北軍作為當時國內最強大的軍閥直系部隊,也是能做到一人一條好槍,彈藥基本無憂,甚至還有飛機火炮數門,就算不敵日本關東軍,只要好好運用想必也能拖住日軍許久。
至於蔣公所提到的軍隊戰鬥力,斟茶君相信,也很確認面對侵略的日本軍隊,每一箇中國軍人都會拼儘自己的血肉去抵抗侵略者。
這個説法的根據便是在蔣公的“三日亡國論”發佈17天后,日本秘密進軍上海,準備一舉奪得這個中國最為繁榮的城市。
更加令人氣憤的是,日軍認為國民政府軟弱可欺,甚至要求國民政府將守軍撤出,想要重演兵不血刃地奪取東三省的好戲,而國民政府竟然還同意了這個請求,要求上海守軍後撤。
值得欣慰的是,時任上海守軍的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將軍當即違抗國民政府撤退的命令,在上海奮起反擊日軍,以人數和武器皆處劣勢的情況下依舊堅守了三十多天,最終迫使日軍放棄了迅速攻佔上海的打算。
這起事件就足以説明,中國軍隊絕對是可以和日軍一戰,即便是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
至於日軍能否和中國全面開戰,這個問題也不用真差君再多解釋了吧?大傢伙或許還記得日本軍方曾多次在侵華戰爭中聲明要幾日幾月滅亡中國,這可不僅僅是狂妄之語,更是根據日本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
在前文中也提到過多次,日本乃至全球的經濟都處於危機的情況,其國力根本不足以支撐長期的戰鬥。
既然這樣,那麼蔣公為什麼還要下達“不抵抗”的戰略?真的只是為了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嗎?
l“不抵抗”策略的背後:四大家族的集體意志,買辦主義的興盛
眾所周知,國民政府中有着鼎鼎有名的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他們幾乎壟斷了當時中國的政治和金融命脈,乃是站立在中國頂點的人。
四大家族的威勢之深,以至於身為國民政府最高領導人的蔣介石也沒辦法獨斷專行,而“不抵抗”策略實質上就是四大家族的集體意志。
可是,四大家族難道不知道“不抵抗”策略實質上是賣國的行為嗎?他們肯定不會想不到,要知道四大家族的當家,哪個不是名牌大學畢業生,哪個不是名門望族之後,他們肯定明白自己行為的後果。
可是,對於四大家族來説,家族利益早就已經和國家利益綁定在一起,甚至在最關鍵的時候,他們也可以將國家拋棄,全部都兜售到自己的口袋裏。
這一點,從四大家族在後來國民政府徹底丟失大陸政權,除了退守台灣還保有反攻大陸幻想的蔣介石外,其他三大家族的家主全部都拿着護照和鉅額財富跑去美國,過着住別墅開豪車的奢侈日子就可以看出。
那麼,四大家族為何會做出如此喪權辱國的行為,其實這與他們家族本身崛起的路子有關,蔣、宋、孔、陳,甚至於在國民政府中身居高位的絕大多數高官,他們的崛起很大一部分都是得益於買辦主義的興盛。
買辦,相信這個詞部分讀者會有些生疏,在這裏斟茶君簡單地講解一下:
“買辦”這個詞其實起源於鴉片戰爭之後的中國,由於那時的中國並非是列強的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國家,因此列強不能直接在中國的交易,而是需要中國籍的中間人來操辦,這便是買辦的來歷。
通過為列強做中間人,買辦開始出現於歷史舞台上,並迅速賺取大量的財富,儘管初期買辦屬於人人喊打的職業,可是鉅額的利潤還是讓買辦完成了初期的原始積累,並且在風雲突變的中國逐步取得了極高的社會地位。
作為買辦,四大家族及其大部分的國民政府高層都安於現今這種可以快速賺取財富的現狀,並不想要改變,更不要提收回曾經被列強瓜分的領土。
對於買辦們來説,國家主權的存與不存都無關緊要,只要他們還能繼續賺取大額財富,還能繼續掌握主權,即使是屈膝於侵略者都無關緊要。
這一點在後來汪精衞所創立的偽國民政府就可見一斑,總共30位中央委員中竟然大半都是買辦,他們的任務也是代替日軍在中國繼續掠奪財富。
l九一八事變國民政府的應對策略,早就昭示了它的結局
周恩來總理談到蔣介石時曾經這麼説過:
我們看他的過去,知道他的現在;看他的現在,知道他的將來。
或許蔣介石直到臨死都不明白自己為何會丟了大陸的領土,最終只能終老在台灣這麼一個彈丸之地,而周總理的這句話其實就已經解釋了蔣介石的敗因。
面對侵略者,若是抵抗不力慘遭敗北還情有可原,可是為了自身和周邊的利益對此選擇視而不見,任憑人民為自己的利益買單,這種政府必定是會被打倒的。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説,或許九一八事變早已過去多時,中國也已經邁入世界強國之林,再不懼他國欺侮,可是難保日後不會出現第二個“九一八”。
猶記得在德國首都柏林的大屠殺紀念館的出口,寫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幾個字:
這些曾經發生,它也可能再次發生。
生活在2017年的今天,我們或許不能再提起大刀,扛起長槍去抵抗外敵,但是我們也有自己所能做的事情。
比如説,我們可以在各自所屬的領域內做到最好,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從而讓傳承悠久的中華文明得以在這個新時代綻放出全新的光芒,這才是我們緬懷“九一八事變”時最應該反思和該去做的事情。
只有一個國家無論在哪一方面都能做到世界頂尖的時候,它才不怕任何外敵的欺侮,古代曾極盡輝煌的大唐如此,斟茶君相信這個時代我們也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