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名大眾車主自稱朗逸是德國原裝進口,於是網友便將這款中國最暢銷合資車取一個外號叫“德原朗”,之所以將上代朗逸戲稱為“德原朗”,不僅僅是因為朗逸屬於國產,而是基於PQ34平台的朗逸,是一款不折不扣的特供車。
德原朗被廣大日系車粉絲嘲笑一段時間後,朗逸早已經完成換代,並且升級為大眾集團新的MQB平台,雖然朗逸早已不是當年的朗逸,但特供車的身份還是洗不掉。換平台加長軸距,也沒法替特供車開脱。
正當日系車粉絲為豐田、日產、本田不加長軸距不搞套娃的行為瘋狂點贊時,豐田居然放出消息,準備在國內推一款卡羅拉加長版,而且還會配備1.5L 3缸發動機。前一秒瘋狂點讚的網友,果斷抹去了點贊,並且意味深長的對特供車説了一個“不”。
市場喜歡特供車,畢竟銷量擺在那,但是網友對特供車褒貶不一,雖然無法證實抨擊特供車的人就是潛在車主,但現在的確是時候重新認識特供車了。
不同的地區,特供車通常表現出不同的性質,以美國市場為例,這裏有世界最嚴苛的行業法規,同時也有獨特的用車需求。或許有人知道,美國市場最好賣的車,不是卡羅拉這種皮實耐用的轎車,也不是國內熱銷的大眾途觀這類城市SUV,而是拉貨載人兩不誤的福特F-150皮卡。
歐洲市場口味就更獨特了,這裏最好買的車不是標榜空間大的轎車,而是非常適合在城市中穿梭的緊湊型乃至小型轎車,以標誌品牌為例,它在歐洲最好賣的車不是國人熟知的308,而是尺寸更小且沒有引入國內的208。
中國市場需求相對比較簡單,國內用户對動力和操控這塊並不挑剔,反而更加關心空間、質量、設計、成本,於是大眾所推出的新車,第一個乾的事就是加長。因為大眾是比較早推出模塊化平台的品牌,因此可以針對不同市場開發不同尺寸本土車型,比如基於A3(非奧迪A3)平台,開發了第三代捷達和Polo。
其它品牌早期主要是以單一車型底盤做衍生,比如在思域的地盤上可以開發傑德,但不能開發飛度。今天看來,大眾模塊化平台非常成功,但早期大眾在國內投放的新車中,不少是基於技術陳舊的PQ34平台,因此本土車型(特供車)被理解為坑人的一種方式。
前面就提到過,全球各地市場對汽車的需求不一樣,所以很有必要針對性為特定市場開發一款車。這種做法是國際慣例,以豐田為例,美國市場沒普拉多,網上有這麼一種説法,美國有定位比普拉多高且同平台的雷克薩斯GX460,也有定位比普拉多低但尺寸接近的4RUNNER,把普拉多引入美國,就會導致這款車的定位高不成低不就。
價格便宜皮實耐用的4RUNNER就是一款專供美國市場的SUV,雖然很多人吐槽這款車隔音差行駛品質不好,但這都不妨礙它成為暢銷車,4.0L V6 、四驅再配上足夠吸引人的定價,4RUNNER在美國平均月銷量過萬,相比國內月銷不過2000台的普拉多,好像國外市場也不排斥特供車。
與4RUNNER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皇冠身上,起初豐田將皇冠引入美國市場銷售,可市場表現非常差,接連幾代車型都是如此後,於是皇冠徹底退出美國市場。但皇冠的退出,不意味着豐田再也不涉足中型轎車這一細分市場,所以後來豐田就在凱美瑞底盤上開發了亞洲龍,在亞洲龍還未引入國內生產前,它也是美國的特供車。
本田同樣是玩特供車的高手,美國市場喜歡大尺寸的車,從第二代奧德賽開始,本田就為奧德賽推出了國際版和美版兩個版本,美版尺寸更大同時配備大排量發動機。國際版也就是國內在售的奧德賽,動力和舒適性都遜色於美版。
眾所周知,本田不像鈴木那樣忠於開發小型SUV,但為了從小型SUV市場分一塊蛋糕,本田在飛度的底盤上開發了WR-V,這款車同樣也是特供車。
客觀的講,當一個地區的市場不受重視時,車企沒必要專門開發本土車型,這樣顯得吃力不討好,所以特供車的開發背景一定是這個市場有銷量基礎。因為有這個基礎,中國和美國市場出現了很多特有車型,比如只有在中國和美國生產的豐田漢蘭達和大眾途昂。
特供車是褒義還是貶義詞,取決於當地的法規標準,比如像中東這樣對排放和安全沒有多少要求的市場,特供車往往只是修修補補。但到了美國市場,這裏有嚴苛的加州排放標準和行業法規,於是特供車不知不覺就成了褒義詞。
中國市場這些年行業法規進步的很快,比如現在已經開始執行嚴苛的國6排放標準,同時中保研也引入了IIHS的安全評價標準,此外中汽研正在研究符合國情的CATC循環。於是這幾國內的新車無論動力還是安全性都開始與國際接軌,新推出的特供車已經不再是“技術落後”“性能差”的代名詞了。
某款合資車加長軸距,並且針對國內的需求推出了小排量發動機,但它的動力、油耗甚至是安全性能都沒有變差,那又何必要糾結特供車的身份?
特供車本來是個中性詞,把它放到話語權比較弱的市場,特供車就是貶義詞,放到話語權強的市場,就成了褒義詞。特供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以什麼樣的標準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