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他看到老爸的一條朋友圈……

3月18日至5月6日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28歲的男護師柳峯

第一次支援北京地壇醫院

參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

6月16日

他再度前往北京地壇醫院支援

18日凌晨下班後

他看到遠在河南老家的父親

發了一條朋友圈

隨後

柳峯寫下了一段文字

我和我的父親

6月15日下午,我接到了二次支援的通知。16號早上,和同事匆匆告別,趕往地壇醫院。

這次的心情比第一次輕鬆了許多,地壇醫院護理部張主任看到我們時,盼望之情寫在臉上。任務緊急程度出乎意料,到達當天短暫休整後就直接進駐了ICU。

17日夜班,我被分配獨立看護相對輕症的病人。由於已不是第一次支援,我從容了很多。深夜下班,已到了6月18日,打開微信朋友圈刷到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我的父親。他農村出身,雖説上過高中,但他智能手機玩得並不熟練,我看到他對我的評價,依然是他那拿手的打油詩,心中突然有了一種難以言説的感覺。

我和我的父親平常交流並不多。這麼説吧,每次視頻聊天,我跟我媽能聊一個多小時,跟我爸三五句過後就會因為沒有話題而感覺尷尬,他就淪為我跟我媽的聽眾。但我知道,他只是不善於表達,對我的關心一點沒少。

説起父親,就想到了家。掐指一算,自我2019年4月最後一次回家到現在,已經一年零兩個月了。首次支援就沒告訴家人,後來他們是從視頻聊天中看破的。第二次支援本也沒告訴他們,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父親在新聞視頻上看到了我二度支援的消息。他也沒打算打擾我,只是埋藏着情感默默分享了。我心裏笑了,他又是心照不宣地,一句話都沒説。

再到我下夜班時,刷到這條珍貴的朋友圈,我忍不住寫下這些話,記錄下我現在的感受。

恰逢臨近父親節,在北京,向我的父親道一聲——父親節快樂!

2020年6月18日 凌晨2:35分

這是一對不善言辭

卻習慣用文字來表達的父子

他們把很多對彼此的關心

都藏在了心裏

兒時的柳峯與父母

看到這封信後

記者分別對這對父子進行了採訪

簡單文字的背後

他們講出了平時“愛你在心口難開”的話

在地壇醫院工作的柳峯

問:你覺得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父:他小時候是比較聽話、省心的,成長道路上沒讓人操過什麼心。

子:他是個很有才的人,我覺得他那個詩寫得確實很棒。

問:你們有把這句話當面和他説過麼?

父:我們父子倆都不善言辭,沒有説過。自從他上大學後,我和他的交流越來越少。

子:沒有。上大學後回家次數少了,每次回家其實都是我爸接我,但除了問一下路上怎麼樣,就沒話説了。回到家,我媽有一大堆話,他就在旁邊聽着,偶爾插一兩句。

問:當知道自己/兒子要奔赴抗疫一線時,你那會兒在想什麼?

子:其實我很早就報名,成為了預備力量。我怕他們擔心,所以瞞着他們,想着安安全全回來了再和他們説。

父:我們是在視頻聊天時發現他去了一線。第一次心裏很酸楚,就是擔心,因為對病毒不是很瞭解。這一次輕鬆多了,我鼓勵他,作為年輕人要追求進步。

柳峯和北大腫瘤醫院的醫護再次出征北京地壇醫院,一排左四為柳峯。

問:柳峯已經一年多沒回老家了,如果回老家,你最想做什麼?

子:給我爸我媽一個大大的擁抱。説實話,我跟他倆,多少年了,都沒抱過他們。我一直瞞着他們,就挺慚愧的。

父:上一次疫情的時候,我想他如果回來,我就帶着鮮花,帶着他媽媽和弟弟,一起去火車站接他,可是沒有實現。這一次,他如果回來,我還沒有想好……

後來父親給柳峯發了張照片

是家裏架上掛滿了待熟的葡萄

還有一句留言:

“抗疫凱旋日,葡萄採摘時。

家裏的葡萄期待你回來。”

這對典型的中國父子

把彼此的愛和牽掛都埋藏於

一個眼神、一張照片、一段文字中

獨獨沒有當面講出來

在父親眼裏

柳峯還是個孩子

但在患者眼裏

他就是堅強的依靠

我們期待着疫情能早日結束

期待着這對父子

能有一個大大的擁抱

採訪結束後

柳峯的父親又寫了一首詩

向兒子和其他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

“醫護砥柱在中流,完勝新冠不用愁。

華夏兒女共努力,神州定能立上游。”

向所有奮戰在抗疫中的父與子致敬

祝奮鬥的父親們節日快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8 字。

轉載請註明: 深夜,他看到老爸的一條朋友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