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連州市畔水村保留着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如今,這裏已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南方日報記者 張迪 曾亮超 攝
韶關翁源縣貧困户王國英通過電商平台直播賣蘭花。南方日報記者 徐昊 攝
村口小溪潺潺流過。沿着清遠連州市豐陽鎮畔水村村道一拐,青磚藍瓦、院落深深的“大夫第民宿”出現在人們眼前。
兩年前,嶺南集團投資600多萬元打造了大夫第民宿,如今已是連州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去年,入住客3800人次,帶動消費112萬元。
根據駐村幹部韓德學和趙聰慧的規劃,等工作隊撤走後,民宿將交由村裏運營,包括畔水村在內的4個村莊各得25%的收益,成為當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永不撤走的扶貧產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才能把短板補得再紮實一些,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將這來之不易的脱貧成果鞏固起來。
打造“永不撤走的扶貧產業”、給鄉村留下“永不帶走的扶貧隊”、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近年來,廣東在解決國家標準下絕對貧困問題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改革探索,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完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健全基層減貧治理機制,已初步探索形成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帶來致富理念
縣級對口幫扶全覆蓋
韶關市始興縣紅梨村的貧困户葉素華因病致貧,原本年入20萬元的他一度負債累累。在葉素華的人生低谷期,省委編辦駐村幫扶幹部解開了他的“心結”,激發了他幹事創業的動力,4年的幫扶,通過發展養雞事業,葉素華成為全村致富帶頭人,養雞年收入近10萬元。
葉素華致富的背後,是廣東通過深入貫徹協調發展新理念,完善區域對口幫扶工作機制,推動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長期困擾廣東發展。廣東深入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調整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構建由珠三角地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新格局,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優化區域產業佈局、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
此輪精準扶貧,廣東踐行“先富幫後富”戰略思想,推動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結對幫扶,深化產業轉移和產業共建、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改革開放、民生社會事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脱貧攻堅等領域全面合作,建立組團式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幫扶新機制,實現縣級對口幫扶全覆蓋。
據統計,2016年以來,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等珠三角6市累計向粵東粵西粵北12個市,1719個相對貧困村派駐5597名駐村幹部,投入130.94億元,幫扶相對貧困户11.82萬户、36.78萬人。
“先富幫後富”,效果不斷顯現。根據省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珠三角)與最低(北部生態區)之比為3.73∶1,是2013年以來的最小值;珠三角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低於鄉村4.8個百分點,城鄉消費品市場增速差距繼續擴大。
貧困地區的老百姓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
潮州市饒平縣東山鎮東明村,與福建省詔安縣太平鎮白葉村接壤,曾幾何時,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僅4萬元,根據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安排,中山南區街道辦和潮州市教育局對口幫扶東明村。但不少貧困户消極悲觀,自身脱貧動力不足,成為擺在中山南區街道辦駐東明村工作隊面前的難題。
上門談心、就業培訓、幫助貧困户消除懶惰意識……經過4年多的幫扶,第一書記廖子揚能用的措施都用上了。
漸漸地,東明村越來越多貧困户有了脱貧致富的信心和底氣,越來越多的貧困羣眾懷着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憑着自己的雙手和汗水,走上脱貧致富大道,村民的精神面貌上來了。
東明村並非孤例,廣東始終堅持把激發內生動力放在突出位置,不斷創新完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初步構建起縣鎮村貧困羣眾多級聯動的減貧治理新機制,推動扶貧開發由外力主導向內源發展轉變。
同時,廣東深入實施扶貧扶志扶智行動,把幫扶政策和困難羣眾參與情況有機掛鈎,創新推廣“以獎代補”工作機制,積極引導貧困户發展生產、參與項目、建設村莊,鼓勵靠自己的辛勤勞動養活家庭、服務社會、貢獻國家,變“要我脱貧”為“我要脱貧”。
廣東還加大鄉風文明建設,規範村規民約,從嚴整治“黃賭毒”,加大脱貧致富家庭宣傳示範,引領貧困羣眾轉變思想觀念,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決心。
構築支柱產業
一縣(市)一園推動富民興村
在韶關翁源縣蘭花產業園的萬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貧困户王國英忙個不停,在公司的股東之一丘益明看來,王國英已是公司的“中堅力量”。
在公司,王國英從打包等普通工種做起,慢慢學會種植蘭花,再到後來學會直播銷售蘭花,負責管理客服人員……“我什麼工種都做過了,老闆對我也很賞識,逐步實現了脱貧。”王國英很慶幸自己趕上了脱貧的好政策。當地打造蘭花產業,積極引導蘭花產業園內企業探索產業扶貧路徑,通過“公司+基地+簽約蘭農蘭企+農户”等多種模式建立聯農帶農機制,開展“蘭花代種代養”等產業扶貧項目,助推農民和貧困户增收致富,帶動3000多户農户種植蘭花,其中貧困户700多户,是名副其實的“帶不走的扶貧產業”。
通過全面深化到村到户到人的精準扶貧工作,培育合適的產業是更加有效、更加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之一,廣東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依託“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户”模式,廣東近年組織實施特色產業扶貧項目3.6萬個,帶動貧困户62.8萬人,年人均增收2400多元;在2277個貧困村建設農業特色產業4578個。
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廣東已建設國家、省、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84個,基本實現一縣(市)一園,帶動農民就業123萬人;打造200個農業特色專業鎮、3000個特色農業示範村,吸引900多家經營主體、21.9億元社會資本投入;累計實施3.6萬個特色產業幫扶項目,帶動70.4萬有勞動能力相對貧困人口就業,年人均產業增收2436元。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5042名,帶動貧困户約3萬户增收脱貧。
這其中,有多個產業在當地“紮根”,從長遠來看,也為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注入了一劑劑“強心針”。
除了培育產業,提升就業扶貧穩定性、開展消費扶貧、統籌推進民生保障扶貧等,對防止貧困户返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廣東深入實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精準扶貧“1+4”行動,積極開發保潔、保安、護林等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貧困勞動力,加強珠三角地區與困難地區勞務輸出合作,強化跟蹤服務,加強技能培訓,全面提高就業扶貧組織化程度。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總計51.4萬人,實際轉移就業40.14萬人次。
同時,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作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升級版”和消費扶貧“快車道”已建立起來;517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也已認定,通過龍頭企業帶銷、電子商務營銷、展會活動展銷等方式,消費扶貧的力量遍佈社會各界。
留住美麗鄉愁
省定貧困村基本實現“後隊變前隊”
走進韶關市翁源縣壩仔鎮金星村,採用統一坡屋頂、外立面和窗花的黑瓦白牆民居、乾淨整潔的小道隨處可見,構成一幅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畫卷。
同樣的地點,兩年前這裏還是泥磚房、髒亂差,金星村的蝶變離不開廣東省的一個創舉——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2017年8月,省委、省政府決定以2277個省定貧困村為突破口,從最基礎最薄弱的短板補起,推動創建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實現貧困村“由後隊變前隊”。
如今,貧困村行政村村莊規劃、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完成率達100%,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95%以上,20户以上自然村雨污分流、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分別達到65.7%和48.2%。
可以説,全省省定貧困村實現了“由後隊變前隊”,為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基礎。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韶關市翁源縣壩仔鎮珍珠村雖是省定貧困村,但村支部認識到幫扶隊伍總會離去,應該趁幫扶機會多加學習,提升黨員幹部綜合素質,方能在脱貧後依靠自身也能繼續走穩發展道路。
“村裏採取多種手段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珍珠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新發表示,如今的珍珠村黨組織戰鬥力強,已然成為推動全村各項工作的“戰鬥堡壘”,即便幫扶隊伍離開,他也有信心帶動全村奔康致富。
事實上,為給鄉村留下一支“永不帶走的扶貧隊”,廣東持續加強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農村“頭雁工程”,推廣“三個在先”,即黨組織優化設置在先、重大事項黨組織決策在先、黨員作用發揮在先,黨建扶貧工作機制,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提高基層黨組織帶領羣眾脱貧致富能力。
既要“短平快”,又要謀長遠,廣東脱貧攻堅還注重“內外兼修”,把貧困村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不斷補齊。
優先發展農村教育,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覆蓋率達100%;加快推進健康村鎮建設,基本實現衞生站標準化建設全覆蓋;建立城鄉統一社會保障制度,全面實現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重點醫療救助對象“二次救助”紮實推進,因病致貧返貧保障體系全面建立;農村危房改造基本全覆蓋;符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條件的貧困人員基本上實現應保盡保……廣東將農村公共服務優先列入各級政府民生實事工程,推進城鄉重大民生資源均衡配置,農村百姓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一線案例
黨支部+公司+專業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户
廣東農企探索
產業扶貧新模式
“我們河東村山塘養殖小區賣雞所得收益,都已按比例分到貧困户手中。規模養殖一定要跟着大公司,收益有保障,還有各方面的技術支持,我們只要養好雞,其他方面由公司一條龍服務。”河東村村幹部對温氏產業扶貧發自內心的認可。
河東村位於廣東省雲浮市雲安區鎮安鎮,2017年9月,河東山塘產業扶貧養殖小區正式建成投產。養殖小區佔地約3000平方米,可飼養肉雞約2.3萬隻,是河東村委與温氏股份下屬分公司新興縣新大地禽畜有限公司合作的產業扶貧項目,採用“黨支部+公司+專業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户”模式。
其中,村集體出資60%,村裏41户有勞動力的貧困户共130人加入該專業合作社,按總投入的40%出資入股,貧困户每年享有純利潤40%的收益。每批肉雞上市結算後,減去小區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分紅方式發放到貧困户手中。
“都是自動化養雞,2萬多隻雞,我們兩個飼養員輕鬆就搞定了。”山塘扶貧養殖小區飼養員興叔自豪地説。小區按照高效化環控雞舍標準建設,配套風機濕簾,自動水線、料線。雞舍的地面沒有硬化處理,直接在泥土地上飼養,不改變土地原有屬性。
山塘扶貧養殖小區地面上特別鋪了穀殼墊料,足足有5釐米厚,整個飼養過程中不產生糞污外排,實現了生態養殖。
“公司全程跟蹤指導,還會定期對我們進行飼養管理技術培訓。”小區的負責人信心十足,“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只要一個電話,温氏家庭農場管理員就會立馬趕來,教我們解決。”
目前,除了山塘產業扶貧養殖小區,鎮安鎮政府與新興縣新大地禽畜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了12個產業扶貧養殖小區,均已建成投產,成為當地生態養殖、產業扶貧特色項目,帶動產業興旺,為發展長效扶貧、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了示範,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大大提高了農户參與度和收益水平。
截至2020年5月,山塘扶貧養殖小區共上市肉雞10批次,合計21.44萬隻,總毛利達89萬元,村民收入提高了,村集體經濟也比以往有了明顯提升。
其中,河東村委堅持與温氏新大地公司合作,產業生態養殖小區走在前列。2019年,温氏新大地公司又與鄰近公安村委合作,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建成河安養殖小區。該小區有效養殖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通過外包給新生代農民參與温氏雞的合作養殖,促進產業化生態養殖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目前河安產業養殖小區已投產2批次共5萬隻肉雞。
■數讀
●2016年以來,珠三角6市累計向粵東粵西粵北12個市,1719個相對貧困村派駐5597名駐村幹部,投入130.94億元,幫扶相對貧困户11.82萬户、36.78萬人。
●廣東近年組織實施特色產業扶貧項目3.6萬個,帶動貧困户62.8萬人,年人均增收2400多元;在2277個貧困村建設農業特色產業4578個。
●截至2019年年底,廣東已建設國家、省、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84個,基本實現一縣(市)一園,帶動農民就業123萬人;打造200個農業特色專業鎮、3000個特色農業示範村,吸引900多家經營主體、21.9億元社會資本投入。
●廣東深入實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精準扶貧“1+4”行動,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總計51.4萬人,實際轉移就業40.14萬人次。
●全省省定貧困村行政村村莊規劃、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完成率達100%,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95%以上。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黃鴻基 方鎮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