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堤上的“後浪”
■空軍報記者 董賓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閆超 劉軍毅
7月19日,空降兵某旅官兵到達受災現場後,迅速向堤壩塌陷處運送沙袋。謝程宇攝
“肯定不讓你一個人待在水裏,我陪你跳”
多年以後,上等兵姜晨一定會記得2020年這場暴風雨。
狂風,夾雜着密集的雨點,砸向軍用卡車,風雨聲壓過了發動機的轟鳴。
雨水,順着車廂頂棚流下來,滴落在姜晨腳邊。
“姜晨,來一首!”快到大堤前,班長組織拉歌,給即將到來的“戰鬥”暖場。
輪到姜晨了。“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他微微仰着頭,半閉着眼,陶醉地唱了幾句《老男孩》。
聽到掌聲,這個18歲的大男孩露出乾淨又帶着幾分羞澀的笑容。
到了大堤上,這個滿臉稚氣的“00後”,像是換了一個人。他把笑容藏了起來,臉上多了幾分嚴肅表情。像是和沙袋有仇,他每次都重重地把它砸到地上,然後馬上快步走開。
在抗洪一線採訪,記者發現,哪怕再困難、再兇險,這些來自空降兵部隊的年輕官兵都習慣用微笑面對一切。
中士郭沅昀壓根兒沒想到,自己的笑容火了!那天,他站在沒過腳面的水裏,和戰友們一起傳遞了3000多個沙袋。堤壩砌成的一剎那,他咧開嘴,燦爛的笑容綻放在曬得黢黑的臉上。
這個微笑,恰好被抓拍下來,發到了抖音上。這條得到無數人點讚的小視頻,郭沅昀的女朋友也刷到了。她發來微信説:“遠了也看不到你牙齒參差不齊,只能看到白,還有酒窩!”
對“00後”“90後”官兵來説,參加抗洪既是一次任務,更像一次戰鬥。
抗洪名單確定前,上等兵趙亮星已經感冒。連裏準備讓他留守。
看到排裏其他戰友開始收拾行囊,趙亮星衝出宿舍,把排長王浩堵在了廁所。架不住他軟磨硬泡,排長同意他去。
施展同樣“手段”,指導員也給趙亮星“亮起綠燈”。但連長這關,實在不好過。第一次,連長堅決拒絕。第二次,連長還是不同意。
趙亮星急了:“連長,我就是為這個來當兵的!”
“咋,還是為抗洪來當兵的?”連長拿眼斜他,又沉默了片刻,算是應許。
趙亮星偷偷把藥“加了量”,每次喝藥都多喝一小口。
終於能和戰友們一起去抗洪了!
那天,趙亮星在朋友圈轉發了一條部隊抗洪的新聞。一個好朋友看到後,發來消息:“星啊,還有一個多月退伍,可別往水裏跳啊!”趙亮星給出一個笑臉,沒説話。
上大堤前,戰友們熱血澎湃。排長説:“只要有要求,我第一個往水裏跳!”趙亮星緊接着説:“肯定不讓你一個人待在水裏,我陪你跳!”
視頻:空降兵如何《擋風來》
“經受考驗磨難,才能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在泛光燈照不到的地方,排長王浩躺在濕漉漉的沙袋上,像條離開了水的魚。
湖北麻城葉家灣橋,堤壩潰口下方,渾濁的舉水河發出咆哮,激盪出的水霧,落在他滿是汗水的臉上。
涼爽的水汽,讓王浩瞬間清醒,腰似乎沒那麼疼了。他撐着沙袋站起身,又緩了幾秒,僵硬的腰才反應過來。
王浩一隻手撐着腰,請戰友把沙袋送到肩上,然後歪着身子,將一個個沙袋運上大堤。
再後來,他背不動了就抱,抱不動了就拖;拖不動了,就在大堤上碼沙袋。
這名“90後”排長曾參加過空軍“獵人”集訓。5公里武裝越野,揹着13公斤的全套裝具,他一路飛奔,第二名根本“看不到他的尾燈”;舉圓木、扛彈藥箱、翻輪胎,他從來不喊苦叫累,是個鐵打的漢子。
去年複訓跳傘,王浩的腰不慎受傷。醫生建議:要麼吃喝拉撒全在牀上躺3個月,要麼做手術。
“咱耗不起啊!”他選擇後者並重返訓練場。腰不能負重的病根,算是落下了。
此次抗洪,連續29個小時的高強度作業,令王浩的腰再也扛不住了。部隊回撤當天,他無法跨進駕駛室,只得躺在卡車車廂,把救生衣墊到身下。
一路顛簸着回到駐訓地後,他只休息了半天,又出現在訓練場。
沉重、粗糙的沙袋,磨礪着一個個稚嫩的肩膀。
因為怕剛做完手術的媽媽擔心,上等兵任建陽參加抗洪以來,沒發過一個朋友圈。
但是,細心的媽媽還是從“空軍在線”官方微信公眾號發的視頻中,看到了兒子——那個扛着沙袋,泡在水裏的孩子不就是建陽?她馬上給指導員董懷銀打來電話詢問。
為了消除這位母親的擔心,指導員在抗洪間隙,安排任建陽進行了一次親情連線。
看到倚靠牀頭、面容憔悴的母親,任建陽雙手撕扯起大堤上的雜草,淚水在眼窩裏打轉。他別過頭,指導員給他抹了一把淚水。
“媽媽,我在這兒挺好的。過去咱家困難時,是部隊幫的咱。現在,我替咱們家來保護老百姓!”掛了電話,擦乾眼淚,他又挺直腰板,忙碌在大堤上。
這個受“軍營男子漢”影響入伍的年輕士兵説,“經受考驗磨難,才能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事實上,很多考驗是無形的。7月18日晚上,湖北洪湖地區突降暴雨並伴有強對流天氣。空降兵某旅接到通知,連夜固坡護堤,並做好下水抗洪的準備。
對於洪水,列兵高科並不陌生。他家出門不到400米,就是長江支流九鄉河。每年汛期,渾濁的洪水都會漲滿河道。但高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站在抗洪大堤上。
水性不錯的高科,被連隊列為下水的預備隊員。他把挎包裏的裝備整理了一遍又一遍——裏面裝着安全繩、手電筒、防血吸蟲塗藥,還有一個亮晶晶的哨子。
這個哨子,只有發生危險的時候才能吹響告警。好幾次,高科按捺住了自己拿出哨子吹一下的衝動。
“恭喜你!因為人員調整,你成為正式下水隊員了!”部隊出發前,指導員安雙斌告訴高科。
“是!時刻準備着,關鍵時刻一定頂得上去!”他用手按了按挎包,鄭重地回答。
“活了19年,第一次有當英雄的感覺”
一夜風雨,水滿洪湖。
清晨,細浪拍岸。湖水與岸堤相接處,草把子被衝得東倒西歪。它們見證了風浪的狂暴力量。
新舊更替,常在沉潛升降中發生。同樣,抗洪的經歷,讓軍營“後浪”們悄然發生着變化。
扛着沙袋奔走在大堤上,高科覺得“好像有什麼東西不一樣了”。
入伍前,這個男孩沉默寡言,但脾氣很莽,常頂撞父母,“過得有些頹廢”。
來抗洪後,太陽的暴曬、沙袋的磨礪、肌肉的痠疼,讓他前所未有地感到踏實和充盈。每次,他和戰友列隊走下大堤,看到老百姓豎起大拇指,一種神聖感湧上心頭。他説:“活了19年,第一次有當英雄的感覺!”
《驚濤駭浪》這部電影,他以前看過,也曾不止一次問自己,遇到洪水時,是否能夠像主人公一樣,不顧一切地跳進水裏堵決口。
“抗洪對人的磨礪,以前根本無法體會和理解!”高科説。
崇高與平凡、現實與理想,在浪花的奔湧中混合一起。對於年輕官兵而言,成長也是如此。
來抗洪的前些天,“黃繼光英雄連”中士何智博光榮入黨。不過,他先後3次找黨支部書記彙報思想,道出內心的焦慮:“和老黨員相比,自己的思想覺悟、能力素質差距不小。”
每一朵細小的浪花,都朝着海的方向。抗洪任務中,何智博找到了努力方向。上大堤時,他主動扛起連隊的“戰旗”;中間休息,他拆開一包包補液鹽,放到水壺裏搖勻,遞給戰友;早上5點,他來到炊事班幫着做豆漿。
“這些雖然是小事兒,但總得有人做。”何智博一笑,早忘了焦慮是什麼。
大堤上,鋪展着一個個沙袋,像一朵朵潔白的浪花,又像一條通往未來的甬道。
踩在沙袋上,上等兵喻朝陽感覺很踏實;躺在牀上,他反而感覺天旋地轉。從武漢長江大學畢業的他,自稱是“煎餅人”——上大學時,籃球、枱球、羽毛球啥都學了學,可每樣都半途而廢。
“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抗洪回來,喻朝陽把這句話當成了勵志格言。
陪着年輕官兵上路的,還有夢想。入伍前,上等兵趙亮星已經考上了研究生。他計劃,退伍回去完成學業,畢業後幹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還有一個月就要離開部隊了。這幾天,趙亮星總在想,如果沒來部隊,沒參加這次抗洪,自己的人生軌跡是什麼樣?
他想過畢業後到食品廠當一名技術監督員,也想過成為一名流水線上的工人,還想過考個公務員,過着朝九晚五的平靜生活。
可現在不同了,有個詞一直在趙亮星心中翻騰。
“當你體驗過‘魔鬼周’,體驗過在35攝氏度的大熱天扛沙袋,體驗過連續29小時築堤壩,你就會知道,你有能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他説,是時候把這個詞釋放出來了,那就是:夢想!
7月20日,在築壩固堤任務中,年輕官兵們的戰靴沾滿泥土。謝程宇攝
“這都不是事兒,幹就完了”
大堤上,灼熱的太陽將上等兵莊臣的胳膊曬爆了皮,大塊皮膚翻卷着。不到一週,舊皮膚便已經蜕去,生長出新的皮膚。
“90後”士兵莊臣入伍前是某國企管理人員。2018年,他瞞着父母報名參軍,原單位為他保留了公職。
很快,兩年服役期滿。上個月,連隊摸底,莊臣報了“留隊”。其實,他那會兒還是有點拿不定主意。
抗洪任務結束,他冷靜思考後,再次做了一個決定:留下來。
由內而外的變化,是新生,也是成長。像莊臣一樣,很多抗洪官兵都經歷着這樣的蜕變。
上大堤前,“黃繼光英雄連”二班班長姜法在鐵鍬把上寫了一個名字。戰友紛紛效仿,一夜之間,每個鐵鍬上都寫了3個字——黃繼光。姜法説:“向英雄學習,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扛沙袋,趙亮星都是兩個“起步”。他的胳膊上被碎石劃出一道道細小的傷口,脖子也被沙袋磨得紅腫。“我要用實際行動證明,大學生士兵一樣吃得了苦!”
指導員吳健發現了更多變化——
有個兵,平時一干工作就兩眼無神,提不起一點興趣。沒想到,抗洪時他扛着沙包,和戰友響亮地打着招呼,眼睛裏閃着一道充滿力量的光。
還有一名大學生士兵,平時考慮自己多,替戰友着想少。7月19日晚上,官兵們在大堤上接高處拋下來的沙袋,有個戰友不小心離潰堤太近,他大喊一嗓子:“當心!往後退點。”
那個亮晶晶的眼神和這大吼的一嗓子,令指導員吳健難忘。
抗洪一線,一家地方電視台正在採訪一名年輕戰士。
“如果大堤決口,你怎麼辦?”電視台記者問。
“這都不是事兒,幹就完了!”這名戰士毫不遲疑地大聲回答。
聽到這個回答,指導員安雙斌感慨不已:每名官兵都是一顆鑽石,只有調整好視角,才能看到他們的璀璨。
調整好角度,讓每個“鑽石”發出原本的光,連隊想了不少招兒——
大堤上,和父母妻兒親情連線,讓家人的鼓勵,鼓盪起年輕官兵遠行的帆;給兵爸兵媽轉發“空軍在線”公眾號推送的文章,讓父母為孩子自豪的同時,也讓年輕官兵自省:這才是青春和奮鬥的樣子。
洪水退去,部隊回撤,官兵們又切換回原來的節奏。
忙着準備下一步游泳訓練任務的安雙斌,偶爾還會想起一望無際、碧波盪漾的湖,還會想起這樣一個場景——
形勢危急,連隊召集官兵列隊,緊急抽組應急小分隊。
“熟悉水性、敢到水裏堵決口的,出列!”
毫不遲疑,一些官兵站了出來。他們的眼神裏,閃爍着堅定有力的光芒。
(採訪中得到何三元、熊浩、張哲、謝程宇的協助,在此致謝。)
請旋轉手機
一起尋找抗洪一線的動人表情
致敬!那些年輕勇敢的身影
■空軍報記者 董賓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謝鷖
泛光燈,打在奔湧的江面,發出孤寒的光。
濕漉漉的作訓服,緊貼在上等兵武志遠的身上。此時,他的虎口酸脹得幾乎攥不牢沙袋,他的兩條腿也控制不住地抖。
往返於白色沙袋築就的大堤上,有一剎那,武志遠甚至產生了錯覺,彷彿置身冰雪世界。
在連隊,武志遠長跑時一直“吊車尾”,所以他很清楚自己的耐力值。
抬頭的一瞬間,他看到了戰友們——這些和自己一樣大的“00後”,都低着頭一聲不吭,扛起一個又一個沙袋。
那一刻,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
扛一個,再扛一個……在這場持續29個小時的高強度抗洪任務中,武志遠堅持下來了。
抗洪大堤上,更多“武志遠們”堅持了下來。這羣來自空降兵部隊的年輕官兵,身上正發生着連他們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變化——
體能不好的“他”,扛着沙袋一次次跑到隊伍前面;平時最愛“冒泡”的“他”,抗洪表現卻最優秀;以往很少關心別人的“他”,主動為戰友送飯送水……
其實,堅定自信、熱情陽光、無所畏懼,原本是他們應該呈現的模樣。參加抗洪任務,只不過又給了他們一個矯正自我座標、發現自我稟賦、激發自身潛能的契機。
就像一滴水,每名年輕官兵都在其中觀照自己、映照別人,每個人都在相互激賞中啓迪心智、啓發自我。
冒酷暑、扛沙袋、戰洪峯,這些共同體驗,使他們在彼此親和、相互融會、疊加共振中,激生更加澎湃的力量。
一位詩人説過:與你同行的人,比你到達的方向更重要。帶兵人都應當從此次抗洪中意識到這一點,千萬不要輕易“定義”年輕官兵,也不要試圖為他們貼上標籤。
與大堤上這些年輕官兵同行,再次想起一位作家的話:青年人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勇氣。
致敬,年輕的身影!
致敬,勇敢的身影!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20年7月30日第5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