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1月19日的正午,在丟掉了所有高地並與營級部隊和師部失去聯絡後,我下令部隊撤退。在路上我遇到了第3查謨-克什米爾聯隊,我讓他們掉頭,並在魯帕後側高地站穩陣腳。入夜後,中國人襲擊魯帕陣地,經過短暫交火後,我們不得不再次撤退。這回是撤往查庫,此時部隊已經完全失去控制,他們如同驚弓之鳥一般朝山麓小丘奔逃”
——印度第67旅旅長古爾布斯-辛格在2012年接受採訪
【2012年,接受今日印度採訪的原67旅旅長古爾布斯-辛格在回憶起邦迪拉之戰時,對50年前中國軍隊的攻勢依然心有餘悸】
1962年11月18日,我西藏邊防部隊在西山口和略馬東接連取得勝利,吹響了印軍在整個東段戰場的喪鐘。不過,在整個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地區的印軍指揮系統尚在,作為印軍主力的第4師之戰術指揮部,依然盤踞在德讓宗至邦迪拉的狹長地域內。雖然丟掉了西山口,並在略馬東被打得支離破碎,但在德讓宗至邦迪拉一線,印軍依然有能力進行反撲,此時還容不得絲毫大意。勝利完成第一步作戰任務後,我軍的主角換成了擔負遠距離迂迴穿插任務的第11師,其32團、33團已經出擊奔向印軍主陣地。
在邦迪拉-德讓宗山路上清障的印度士兵
早在10月17日,當11師師部進抵東日則時,第32團主力就奉命越過拉洪橋,沿着盤山公路向德讓宗方向開拔,同時命令第7連沿着東日則東南方向,向桑提進發,以配合團主力的行動。18日上午8時,當西山口處在激戰之時,作為先頭部隊的第2營首先抵達巴魯以東,並和在此地修路的印軍部隊交火。對西山口戰況茫然無知的印軍被突如其來的子彈打懵了,大部潰散。當32團剩餘主力跟上了時,又和支援上來的百餘名印軍接戰,結果還是一樣,印軍官兵在32團密集的彈雨下奪路而逃,到正午時分,32團已經逼近德讓宗東側,沿山路多次擊潰和掃清了印軍殘餘,還擊毀了多輛印軍坦克和卡車。
不久,32團先頭就已經逼近新德讓——而此地正式印軍第4師戰術指揮部的所在地!在混亂中,部分印軍部隊卻表現出了非同以往的機智與英勇,印軍第48旅馬特拉斯聯隊第1營第4連的官兵就在連長的指揮下,趁32團還未切斷通往打隴宗方向的山路,佔據公路西南側高地進行阻擊,在該連的掩護下,印軍第4師指揮部得以僥倖從新德讓逃脱,而該連卻被我軍全殲。
10月17日晚上8時30分,32團第2營攻克新德讓,到18日正午,第32團第7連官兵也經過桑提抵達新德讓北山,在吃掉了印軍一個排後與團主力在新德讓會合。第11師的初戰還是非常順利了,不過由於沒有及時吃掉第4師戰術指揮部,一勞永逸地癱瘓敵軍的指揮中樞,多少讓官兵們感到遺憾。
印度馬特拉斯聯隊在德讓宗一帶構築的防禦工事
視線轉向33團。該團的主攻方向是邦迪拉山,該山為東西走向,是印軍第4師最後的防禦堡壘——邦迪拉北側的天然屏障。此地山勢險峻,叢林密佈,林間到處是帶刺的灌木,十分難行,邦迪拉山南側腰部盆地上坐落着邦迪拉鎮,敗退而來的印軍和此地的守軍兵合一處,準備做最後的抵抗。
邦迪拉山主峯高3600米,從德讓宗通往邦迪拉的公路由主峯東側山口穿越,主峯西側山口還有南北走向的土路一條,南通往邦迪拉鎮,北至拉洪西側與公路相連。印度第48旅第1錫克輕步兵營、馬德拉斯第1營以及第4師師屬炮兵1個連,師機炮營1個排,以1500餘人的兵力,以邦迪拉主峯東側山口為中心,在正面約4公里的山樑上跨公路形成一線式佈置,企圖利用地形組織我軍南下邦迪拉鎮。除了數量不菲的輕重機槍在公路兩側佈防,在邦迪拉鎮東北方向印軍還部署了4門4.2英寸重迫擊炮,在鎮內還有4門MK2型25磅加農炮,第48旅旅部就位於鎮東北側。
在邦迪拉附近的密林土路行進的印軍士兵
我軍炮兵部隊以人挑肩扛的方式運輸迫擊炮彈
18日下午2時40分,我軍第3營的第7、8連和機炮連官兵沿邦迪拉主峯西側山口土路行進至主峯北側約1500米處,發現有敵軍活動,隨即隱蔽並進入戰鬥狀態。在對敵陣地進行簡要偵察後,我軍決定派第7連沿道路向主峯上的印軍左翼陣地實施強攻,拿下敵陣地後向兩翼與縱深發展,第8連沿道路左側協同第7連進攻,而機炮連憑藉82毫米迫擊炮和火箭筒以火力掩護兩個連。給連官兵巧妙地利用山路兩側森林作為掩護,隱蔽前進。擔任主攻的第7連第2、3排在抵近印軍外圍陣地數十米時被印軍發現,並遭遇其猛烈的機槍火力攻擊。兩個排不顧傷亡英勇地發起衝鋒,連下兩道火力封鎖區,不過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2排排長犧牲,3排排長重傷,幾乎所有的班長都出現了傷亡。
下午4時,第7連接近印軍主峯左側陣地,但卻遭到敵軍猛烈還擊,機炮連的82毫米迫擊炮及時予以支援,第7連也排衝鋒槍手(即手持56式衝鋒槍的戰士)利用樹樁隱蔽射擊,吸引敵軍火力,同時派突擊隊向印軍側翼迂迴,在看到敵軍隱蔽的暗堡時,3班班長田景坤主動請纓,他抱着捆好的集束手榴彈,冒着敵軍彈雨靈活地跑到暗堡盲區,將手榴彈精準地投入機槍口,成功將其摧毀。
田景坤的英勇舉動成功為大部隊打開了通向主峯的道路,7連後續部隊趁勢發起衝鋒,迅速拿下了主峯陣地。印軍其餘部隊見到主峯失守,又開始重演逃亡的戲碼,紛紛向南奪路而逃。田景坤一馬當先,率領本班戰士向右側方向追擊敵人。在連續拔掉3個隱蔽火力點,並以低地迂迴的方式,用手榴彈炸掉印軍前沿工事後,又躍入印軍陣地,帶領戰士們利用印軍塹壕阻擊反撲的印軍,僅僅幾十分鐘的戰鬥,田景坤和他們的第3班戰士們就殲滅5名負隅頑抗的印軍,繳獲2挺機槍和6支步槍,為大部隊的前進掃清了障礙。戰後田景坤憑藉其英勇的戰鬥表現,榮記一等功。
2012年,邦迪拉之戰中的部分功勳戰士合影,左一為田景坤
當日下午5時30分,在第7連的連續攻勢下,印軍在邦迪拉山的防禦已經支離破碎,除了少數人依舊在做困獸之鬥外,大部分印軍丟掉陣地倉皇奔逃。做助攻的第8連和機炮連在消滅了邦迪拉山口及其兩側高地的印軍機槍陣地與暗堡後,在下午5時40分第7連成功會師。第3營主力重組,開始向山口以東發動突襲。而印軍第1錫克營在失去主峯陣地後,整個防線已經瀕臨崩潰,在第3營向東擴大戰果時,印軍開始大批逃亡,但邦迪拉鎮內尚有印軍炮兵,並不斷向行進中的我軍進行炮擊。此時第3營第9連進入邦迪拉主峯陣地,作為後備力量支援第7,8連的戰鬥。當日下午6時,主峯以及東山樑附近的殘敵被完全肅清,第3營全體轉入防禦狀態,進行休整。整個邦迪拉主峯陣地戰鬥持續了3個多小時,共殲滅印軍105人,繳獲坦克兩輛M3A“斯圖亞特”坦克,迫擊炮17門,機槍9挺,而第3營有15人犧牲,39人負傷。
英制42英寸重迫擊炮,這型火炮是印軍在邦迪拉鎮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之一
【56式火箭筒在邦迪拉及隨後的追殲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圖為1969年在珍寶島一帶使用56式火箭筒訓練的我邊防戰士】
此後,邦迪拉鎮內的印軍炮火持續到了夜間,在午夜時分戛然而止。10月19日0時,第33團兵分兩路向邦迪拉鎮開進,在進佔鎮內後才發現印軍的炮兵及其他部隊早已向南逃竄,很多迫擊炮和加農炮都還沒來得及轉移,我軍判斷印軍應該剛離開不久,遂留下第3營第7連和第9連在邦迪拉和東山樑陣地進行警戒,其餘主力迅速向南追擊。19日是整個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戰場的重要節點,在19日前,我軍還處在攻堅狀態,而19日後,我軍開始乘勝追擊,中印兩軍士兵至此開始朝着同一個方向瘋狂地奔跑。
在巨石間作簡易防禦陣地的印軍錫克族士兵
10月19日上午,第33團第3營在追擊印軍第48旅餘部至登嘎威利西側時,與北援的印軍第67旅查謨-克什米爾聯隊第3營狹路相逢。北援的印軍原本就因撞上南撤的印軍部隊秩序開始變得混亂,第3營趁勢向兩支部隊發起全面進攻,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這兩支回合的遭遇毀滅性打擊,印軍北援的計劃破滅。
印軍這種“潰退-支援-再潰退”節奏很快引發了多米諾骨牌的效應。緊接着,第67旅旅下屬的另外兩個營在北上支援途中撞上了潰退下來的48旅與查謨-克什米爾聯隊第3營的殘兵,再得知邦迪拉已經我軍攻克後,遂準備就地固守。但在敗兵的衝擊下,印軍甚至連穩住陣腳都變得異常困難,士氣也受到嚴重打擊。
這一情況很快被我先頭部隊偵知,第9連迅速行動起來,準備以猛打猛衝的氣勢打印軍一個措手不及,儘可能多地殲滅印軍。中午12時50分,第9連首先與公路兩側負責警戒的印軍一個營交火,由於行動迅猛,很快就將這個營全殲。與此同時第8連有從山路兩側直插入敵軍背後,一舉切斷後路。營屬機槍連和82迫擊炮排也即使跟上來支援步兵作戰。當印軍指揮官發覺我軍的動向後為時已晚,印軍中的老兵開始利用巨石,樹木和汽車做掩護瘋狂反擊,第9連在槍林彈雨中堅持前進,直到火箭筒班的戰士及時趕到,用火箭筒連續幹掉多挺機槍,以及多輛卡車和1門4.2英寸迫擊炮,敵軍的火力才受到壓制。印軍見狀開始陷入混亂,不少人丟盔棄甲,奪路而逃。而在沿山路奔逃了不一會,還在邊跑邊回頭張望的印軍官兵迎頭撞上了早已穿插到後路的第8連官兵的槍口上,300名印軍被堵截,除了少數僥倖逃脱,大多數被殲滅,不少印軍士兵更是慌不擇路,摔下山崖而死。到下午3時,在第8、9連的夾擊下,印軍的援軍和潰兵被盡數消滅。此戰共擊斃敵170人,俘虜34人,俘獲火炮6門,汽車15輛。
在邦迪拉南部山路上中彈起火的印軍M3A輕型坦克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第33團接連發起了幾次氣勢如虹的追擊戰,在查庫、多龍橋等地先後殲滅多支印軍北援和南逃的隊伍,並與馳援而來的藏字419部隊第154團一道,於11月21日左右,成功推進至中印邊境傳統習慣線一帶。其中,第33團第2營推進伏特山口,在這裏展現在第2營官兵們的,是一望無際的印度阿薩姆平原,印度東北方的大門被西藏邊防部隊驟然打開了。
眾所周知,我英雄無敵的部隊,此時接到了11月20日總參發佈的停止反擊作戰的命令——
“自22日零時起,我軍停止反擊作戰,不打不追,一線追擊部隊在21日24時前進至何地,即停止在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