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指出,洪水是我國發生頻率最高、造成經濟損失最重的自然災害。為了與洪水抗爭,人們通過大規模地修築堤防、興建水庫、修閘建站、發展水文測報與洪水預報調度系統等,建設強大的防洪工程與非工程體系來提高控制洪水的能力。
在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水利學報》主編程曉陶看來,隨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防洪形勢明顯變化,沿襲傳統治水理念與方法難以應對當下面臨的治水新問題。在充分認識洪水“利、害”兩面性的基礎上,通過洪水風險管理,協調處理好人與洪水之間的關係尤為重要。“洪水可能帶來災害,但換一個角度看,雨洪也是一種資源。所謂風險管理,追求的是適度與有限的管理目標,而不是過分強調‘人定勝天’,相反要注重人水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程曉陶説。
隨着洪水風險管理研究的深入,有學者進一步提出增強城市或區域防洪系統“韌性”的理念。所謂“韌性”,強調的是對災害的承受能力、適應性以及災後恢復能力。“通過科學評估來量化城市或區域防洪系統的‘韌性’,可以瞭解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措施會起到什麼樣的效果,進而更好地輔助決策,儘可能降低洪澇災害的風險及損失。”楊昆説。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