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必須承擔的3個責任,請儘早告訴他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綜合

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出現了一些苗頭:

家務活從來不沾,做事被動;

自己事情做不好,覺得都是爸爸媽媽的鍋;

對身邊人缺乏理解和關心;

....

長大後,沒有責任心的孩子,在工作上,常常推三阻四的人;家庭裏,對家人缺乏關心,也不主動分擔任何家務;社交中,不願考慮別人的感受,推卸逃避責任......

一個沒責任心的孩子是長不大的。

想要孩子有責任感,這三點請儘早告訴他 。

01

家庭責任——家務

最近收到一位媽媽留言,她最近得了肩周炎,肩膀特別不舒服,中午好不容易給孩子做好飯,喊孩子出來吃,自己躺在牀上休息去了。

下午一覺醒來,發現客廳桌上的殘羹剩飯,碗筷也沒洗,一片狼藉。

兒子自顧自地在房間裏看着電視劇。

她感到有些無力,想着兒子已經讀高二,媽媽身體也不舒服,怎麼就想不到收拾一下呢?

身邊這樣的孩子還挺多的。

一個孩子,最早接觸責任的地方是家庭,如果他沒有學會,那父母就要考慮是否在家中替孩子做得太多。

千萬別小看家務這件小事對孩子的影響。

家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能培養孩子對家人、家庭的責任感,體驗了做家務的辛苦,他也會更加懂得愛自己的家和家人。

一位網友分享了一個暖心視頻:

媽媽這天頭暈不舒服,迷迷糊糊地準備起牀做飯, 來到廚房,發現兒子早已為妹妹煮好面。

兒子看到媽媽進來,一邊盛面,一面催着媽媽:你趕快回去躺着。

當孩子能參與進來家務小事,他能感受到是被家人所需要的,當孩子有這樣的感覺,他會很樂於去關心你,關心家人,對家庭的責任感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02

擔當——承擔後果

廣東有個孩子,帶着妹妹亂按電梯把所有樓層按了個遍,媽媽知道後,教育了一頓,結果孩子還是不以為然,於是媽媽帶着他走樓梯,挨家挨户道歉。

這樣的教育方式收穫了很多人點贊。

孩子在外闖禍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縱容和護短。

有的孩子犯了錯被人指出,家長卻説:多管閒事。有了孩子闖了禍,家長又解釋:他還小,不懂事。

如果孩子每次做錯事,不曾接受過教育,他就不會明白是非對錯,更不會懂得承擔責任。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要養成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習慣。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淘氣的小男孩,貪玩,不小心把一個玻璃瓶摔碎在小區淺水池裏,媽媽見狀,蹲在水中小心翼翼地徒手撿玻璃,撿了半個多小時,孩子陪在一旁也看了半個小時。

半個多小時裏,孩子在岸上一臉擔憂地望着媽媽,直至每一塊小碎片都撿上了岸。

這孩子未來也許還會犯錯,但即使犯了錯也知道去承擔後果。

一個孩子沒有責任感,和父母的教育也有莫大的關係。

父母要用自己正確的言行影響孩子。

03

學習的責任——主動學習

有的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一項義務,他平時更加自覺和主動。

有的孩子則認為:父母逼着我學的,或者是為了父母學的,學習不是我的責任。

拿作業這件事來説,父母不催,有的孩子就不做;交上去的作業有錯誤,就怪父母沒檢查好;自己忘了帶作業本,回家就衝父母發脾氣......

陪寫作業為什麼那麼痛苦,是因為很多父母把學習的責任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孩子反而很被動。

一旦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就很難獨立完成作業。

認識一位媽媽曾經也有過同樣的煩惱,孩子磨蹭、分心、馬虎都讓她崩潰過。

後來,她改變了策略,把陪寫的重心放在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專注力上,在孩子做作業儘量不盯着,不打擾,而是在一旁自己看自己的書,如果孩子開口需要幫助了,她才放下書輔導他。

即使如此,孩子偶爾也會想逃避作業,但她也很平靜:

“作業是你自己的事吧,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今天寫不完,明天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吧。”

孩子漸漸也理解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

我們要有意識地向孩子灌輸,努力學習是他的責任,而不該在孩子的學習上事事指導甚至代勞。

記得曾經深圳一小學門口有位校長站在放學來往人流中,堅持取下家長肩上的書包,示意讓孩子自己背,一個也不落。

這件事當時引起廣泛討論,褒貶不一,但不得不承認,這位校長初衷是好的,他希望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習也是孩子的事情,家長不應該代勞。

海姆·G·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説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如果必要,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

不管是家務,還是學習,一定讓孩子有參與感,這樣才會慢慢地強化孩子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