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九九式“海龜”反坦克手雷,號稱10名士兵換一輛坦克
反坦克作戰在二戰結束前是日本軍隊一大心病,整個大戰期間都沒能獲得可靠的反坦克力量。話雖如此,但不能就此認為日本沒有在相關方面下功夫,只不過因為技術實力實在有限,拿出手的武器裝備很難有優秀產品,九九式反坦克手雷就是其中一款不靠譜的單兵反坦克武器。
1939年,日本經歷在中國戰場以及諾門罕戰役中的教訓,開始了單兵反坦克武器的研究,事實證明日本的反坦克槍過於笨重,日本的技術水平難以在短時間裏研製出合格的型號,本着“肉彈”精神(不在乎士兵性命),日本研發了九九式磁性反坦克手雷,它實際上就是一款亡命式的裝備,而且也確實曾喊出10名士兵換一輛坦克的口號。
九九式反坦克手榴彈的主體是一個直徑120毫米,厚38毫米的圓盤狀結構,外表為金屬結構,內部填充680克TNT和黑索金的混合物,兩者按1:1比例混合。頂部有一個可拆卸的擊針發火延時引信,引信時間8~10秒。
和當時日本其他手榴彈一樣,士兵在使用九九式的時候,在拔出保險之後也需要找個硬物“磕”一下,然後才進入爆炸倒計時。
在彈體的四個方向,有四枚方形的磁鐵,用於吸附在坦克表面。正是這四塊磁鐵,加上頂部的引信裝置,讓九九式看起來就像一隻烏龜,因此士兵們稱它為“海龜”反坦克手榴彈。
這組磁鐵還標註了S、N極,用來將兩枚手榴彈吸附在一起,當成模塊化武器組合使用,增強爆破威力。
九九式配有專門的帆布袋子,日常行軍的時候將引信取出來單獨放置,作戰時再裝好。
雖説九九式看起來還有點靠譜,實際上它的缺點相當多。首先就是爆炸威力太小,它並非是成型裝藥的反坦克武器,只是單純依靠爆炸威力摧毀坦克。按照芬蘭在1936年的測試,要想炸開12毫米鋼裝甲需要TNT約500克,如果不是緊貼爆炸,則需要把當量提升到800克。
九九式雖然採用混合爆炸物,威力有所提升,但是總裝藥只有680克,單枚只能炸穿約13毫米鋼裝甲,兩枚一起也不過炸穿約30毫米鋼裝甲。這樣的威力只能對坦克薄弱的頂部或者底部造成傷害,在戰鬥中要想對付M4這一類坦克幾乎不可能,炸燬履帶之類的更靠譜。
另一個問題就是手榴彈的作戰模式。雖説是反坦克手榴彈,但是它的結構並不適合拋擲,只允許士兵“一次性使用”,而且拔了引信還要“磕”一下的設計,讓士兵在戰場上也沒有什麼靈活性。
不過換一個角度想,當日本士兵發現一輛盟軍坦克後,反坦克小組抱着一枚拔除保險的九九式反坦克手榴彈,在隊友的火力掩護下奮不顧身地衝向坦克,把引信在坦克身上“磕”一下,磁鐵順勢吸附在坦克裝甲上,這樣倒也很符合日本士兵的作戰風格。
九九式這種近乎自殺式的反坦克武器,經過戰場的實地檢驗之後被證明沒什麼作用,當成炸藥包爆破簡易工事什麼的還可以,反坦克作戰時基本沒有機會貼近坦克,尤其是二戰後期盟軍的步坦協同已經爐火純青,日本士兵再不要命,也沒有子彈跑得快。
從另一個方面也能看出,日本當時不僅缺乏相關的經驗技術,更缺乏與世界其他戰區的經驗交流,如果日本軍事指揮官知道燃燒瓶這種簡單的東西都比九九式更好用的話,可能盟軍裝甲部隊就會受到更多損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