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人説洪江》是洪江人朱長生和洪江人微信平台聯合推出的一檔關於雜談洪江的微信專題,內容主要圍繞作者心目中的洪江人和洪江事。專題將不定期推送,如果您有什麼問題或建議可直接在洪江人微信平台留言聯繫。
這是 洪江人微信平台 的第 10099 篇文章
• 文章底部已開通評論功能,坐等神評論 •
最後的砍柴歲月
作者:朱長生
我國在經歷了數千年燃柴時代,終於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後,逐漸被燃煤時代替代。長年靠上山砍柴燒火做飯的洪江人,終於結束了一到星期天就成羣結隊上山砍柴的歷史。這無疑是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一種表現。
我們生於五、六十年代的人正趕上了即將消逝的燃柴時代,也經歷了最後的砍柴歲月,砍柴火曾經是我們那代人星期天的代名詞。砍柴雖然很辛苦,勞動強度大,但也鍛煉出了我們那代人吃得苦、霸得蠻、堅韌不拔和團結互助友愛的精神。
我曾經從十一歲開始上山砍柴,除去下放農村的四年,七六年招工回到洪江參加工作後的星期天也還在繼續砍柴,一直到普及了蜂窩煤才結束了砍柴的生涯。掐指一算也有十來年的砍柴工齡。
在砍柴火的那個年代,每到星期天家家户户都有人上山砍柴,有的是結伴而行,有的是全家出動各自為戰。去較遠地方砍的是棒棒柴(乾柴),近一些的地方就只能砍茅柴。星期天的砍柴大軍,是老洪江的一道亮麗風景。我先是跟我哥學砍柴,六九年,我哥響應毛主席號召下放農村插隊落户之後,我自己與小夥伴結伴砍柴,結伴砍柴不僅可以互相照應,還可以互相幫助。記得有一次我和小夥伴上山砍柴,因為剛下過雨的山路很滑,我不慎滑倒,右手大拇指磕碰到柴刀的刀口上,鮮血直流。
幸好有位年長一些的夥伴懂得應急措施,順手摘了一把嫩積木葉叫我用嘴嚼碎,然後敷在傷口上,很快就止住了血,用最原始的中草藥就解決了問題。如今我右手拇指背面那道疤痕至今還清晰可見。那天因為受傷後不能再砍柴,同伴們各自勻出一部分柴火給我,身負“輕傷”的我,不但沒下“火線”,還擔了一擔柴火回家。這種團結互助友愛的精神實屬難得,要是如今的同齡人遇到同樣的情況,恐怕早就亂了陣腳,趕緊上醫院縫針、上藥、打破傷風去了,哪裏還會堅持擔柴火回家呢?這就是那個年代,我們那代人吃得苦、霸得蠻的真實寫照,是如今這個年代年輕人身上很難再看到的閃光點。
在那個年代,砍柴火也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有關係和條件的,可以搭乘汽車,那叫砍汽車柴。家裏有板車的去砍板車柴,沒有關係也沒有板車的就只有去砍扦擔柴、扁擔柴。還有一種浮柴,浮柴就是把砍好的柴不必砍斷,直接捆成捆,再將多捆紮成排,然後順流而下,經沅水河至巫水河我家附近的湘鄉館碼頭。浮柴我僅砍過一次,但就那一次讓我終身難忘,刻骨銘心,記憶深刻。
記得是一九七一年的夏天,我跟一位蔡姓老大哥去王家亭子對河的深溪山裏去砍浮柴。別看水路浮柴簡單輕鬆,但我大概下午三點多把柴火紮成排出發,不知是柴火太沉沒有浮力還是其它什麼原因,總之柴火流動的很慢,我坐在柴火上都打起了瞌睡,大概晚上七、八點鐘,沿河街邊的路燈都亮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也透出了電燈的亮光,柴火才流至大灣塘水域。入夜的江景好美!但我哪有那閒情欣賞,肚子早已餓的咕咕叫,又擔心家裏親人會為我着急。正在此時,我聽到了父母和三姐在炮鋪橋碼頭撕心裂肺的呼喊着我的小名,此時此刻聽到親人的聲音讓我覺得好暖心,當時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趕緊用全身力氣大聲應答,並跳下河水使勁推着浮柴向炮鋪橋碼頭靠攏。第二天,還是我父親的一個學生用小船將我的柴火運到湘鄉館碼頭,柴火才得以還家。這是我唯一的砍浮柴經歷,驚動了全家人,也驚動了整個窨子屋的人。我非常感恩從小對我關愛有加的父母和三姐,雖然他們都以作古,但我非常懷念他們,在我最無奈的困境中,他們帶給我的感動,一直銘記在心。
上山砍柴是洪江人在那個貧窮年代的無奈選擇,同時砍柴的經歷也鍛鍊了那代洪江人適應艱難歲月、適應社會的能力和敢於擔當的精神。哥哥下放農村後,家裏砍柴的重任就落在我稚嫩的肩頭。因為平時都有課,只有星期天學校放假才能去砍柴,有時候碰到雨天還去不了。所以看到家裏的柴火垛子矮了下去時,心裏就十分着急。
看來星期天砍一次柴火是滿足不了日常所需,於是我利用星期六下午不上課的時間,帶上一把舊菜刀和扁擔繩索去停靠在大灣塘一線的木排上去剝杉木皮和撿拾竹篾子。有時則邀上小夥伴去瓷廠或電廠撿拾煤渣,添補燃柴不夠的缺失。為了把撿來的煤渣派上用場,我還專門撿來磚頭,在上曬樓邊的樓梯口的空檔處,自己用三和泥(泥巴、沙子、石灰)成功的壘砌了一個專門燒煤渣的爐灶。
這樣一來,如果要燉什麼菜或蒸煮紅薯,需要多燒柴火的時候,就生爐子燒煤渣,從而控制了平時柴垛子下滑的趨勢。再碰上學校放寒暑假,我們家裏的柴火垛子在我不懈努力下,又碼的老高老高,別人家羨慕,全家人高興,我的心也踏實多了。
我砍柴曾經去過洪江的楠木田、陽明山、大峯坡的炮台、羊鈷橋、密巖尖、王家亭子、深溪、鐵溪,甚至會同的土洞(黃茅上面)也去過幾次,足跡遍佈洪江周邊的大山深處。
現如今八十年代的燃煤時代,又被液化氣、電氣化時代所替代,但是我們那代人的砍柴經歷永遠留存在我們的心底,成為我們引以為豪的經歷。雖然砍柴辛苦,但也為我們在接下來的上山下鄉運動中,能夠正確面對,坦然接受打下了基礎,因為在我們這代人的心目中,人生沒有淌不過的河、沒有過不去的坎。
- End -
謹向提供資料和圖片的作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