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週期管理”的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

作者:常保國、趙健(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經驗,也有教訓。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尚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新生風險預警滯後、疫情防控應急機制被動等。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把全生命週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這些重要論斷,為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弱項,提升城市和城鄉基層治理水平,更好保障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指明瞭方向。

  一

“全週期管理”本是一個管理學概念,也稱為“全生命週期管理”“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等。這一概念旨在通過將產品的生命週期細分為導入、成長、成熟、衰退等若干階段,並在每一階段實施跟蹤介入,以全過程保證產品質量,進而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是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伴隨理論和實踐發展,“全週期管理”逐步從產品管理向各領域管理拓展。總體而言,“全週期管理”注重從系統要素、結構功能、運行機制、過程結果等層面進行全週期統籌和全過程整合,以確保整個管理體系從前期預警研判、中期應對執行到後期覆盤總結,各個環節均能運轉高效、系統有序、協同配合。

城市是一個動態、生長的生命體,複雜、開放的巨系統。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由於規模的巨型化和人口的大量聚集,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等領域極易遭遇超出一般承受能力的社會風險。科學的城市治理,應摒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方式,運用發展、全面、系統的思維進行全過程、全要素、全場景的精細治理。在此意義上,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以大數據和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制度建設為保障,着力形成系統、協調、完備的治理體系,是增強城市韌性、提升城市治理和城鄉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應有之義,也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現實需要。

  二

概括而言,“全週期管理”在城市治理中涵蓋全要素管控、分層次治理、跨區域協同、全流程監督四個層面。

全要素管控:系統要素的統籌整合。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城鄉治理體系中的前期預警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後性。在掌握全面及時準確信息的基礎上,不斷完善集中管理、統一調撥、採儲集合等全要素管理模式,是解決滯後性的關鍵所在。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各種資源的集約配置,特別是超大城市統籌發展,還需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逐步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

分層次治理:治理的分級、分層、分流。“全週期管理”強調管理主體對不同對象和不同階段分級、分層、分流的治理策略。特別是針對人口密集、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交織的超大城市,強化“閉環管理”、分級管理,有助於精準識別基層治理中的多元社會關係,針對不同主體、層次、領域等多層級需求,針對城市規劃、建設、安防等全過程和各環節精準施策,着力解決基層治理中的難點和堵點。

跨區域協同:“全國一盤棋”的內在要求。建立健全協同高效的基層治理體系,要求同級政府之間開展橫向互動,打通傳統治理體系“條塊分割”格局,實現各區域各部門之間信息和資源的實時溝通和有效配合,健全職能部門協同治理機制。同時,跨區域協同也是社會多元主體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改善現代城市治理主體彼此獨立、治理方式相互排斥、治理機制不能有效銜接等治理碎片化狀態,構建現代城市共治新秩序的體現。

全流程監督:過程與結果的必要保障。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就是要對城市治理全過程和各環節落實精細化的管理標準和規範,使城市治理和城鄉基層治理有章可循。對治理過程和結果進行風險評估和監督問責,切實實現基層治理全流程監督,可以通過暢通民主協商渠道,準時公佈基層治理任務清單,在方便羣眾生活、監督權力運行的同時,不斷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

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需要從前期、中期、後期三個環節着力。

提升前期應急效能。一方面,推進韌性社區建設。社區作為城市治理和城鄉基層治理的基本單位,是此次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同時,社區建設存在管理不足、社區空間缺乏防疫彈性以及社區工作權責不匹配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進行科學規劃,有計劃地整改現有社區老舊基礎設施,開闢防災公共空間,以此提升社區基層的應急處置和公共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完善訴求回應機制。依託“大數據+”,以探測民情、瞭解真實社會動態為目標導向,通過線上智慧平台、村民小組會議、公共意見信箱等渠道,建立有效的訴求回應機制,是實現環境、個體、社會、制度四方韌性融合,確保“全週期管理”前期應急效能不斷完善的內在要求。

實現中期高效執行。一方面,統籌協調社區、公益組織、居民等不同社會主體需求,多方位撬動羣眾參與,適當借鑑企業管理優良經驗,創制可合作的社會夥伴,形成基層治理多元投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現代基層治理新格局,培養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智慧主體。另一方面,搭建基層治理智慧平台,構建以人民為主體、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基層協同治理結構,利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信息收集、數據融合、應用服務以及監督評價之間的實時聯動,促進智慧家居、智慧醫療、智慧安防等無縫對接,為基層決策提供科技支持,確保基層治理智慧執行。

促進後期治理效能轉化。一方面,加強黨建引領,統籌基層治理體制創新。明責賦權、把基層黨組織的定位從管理轉到服務,切實做好機關、企業、農村、城鎮社區和學校、文化團體的黨建工作。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當多元主體利益不平衡時,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引領作用,減少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切實讓人民羣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堅持系統思維,將“全週期管理”的四個層面與不同基層主體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立足於基層治理的發展階段,統籌不同城鄉主體發展全局,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不斷完善制度引領、全域整合、分級治理、科技支撐的現代化基層治理新格局,推進人人共治的基層治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04日 1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8 字。

轉載請註明: “全週期管理”的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