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些“聽話”的表現,父母真的應該高興?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在我國父母的眼中,乖巧的孩子都是備受喜愛的,在他們看來,這類情商高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能成大器,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幸孕姐小時候是在奶奶家長大的,每次調皮的時候,奶奶都會搬出鄰居李奶奶家的孫子當榜樣,讓幸孕姐向他學習,做一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但幸孕姐卻一直不以為意,覺得那樣並不好。
每次李奶奶帶着孫子來我家做客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只有奶奶讓他坐時才會坐,只要他奶奶不鬆口,即使零食給他遞到了手上也不會吃,全程都圍着奶奶不吵不鬧,更不會亂跑。
猶記一次他們走之後,奶奶感嘆説:“你要是有他一半聽話就好了”,但幸孕姐反懟:“他奶奶對他肯定很兇,不然為什麼看着他奶奶的臉色行事,坐又不敢坐,吃又不敢吃,哪像個小男孩的樣子啊。”
後來幸孕姐長大後,一次回老家探親,聽奶奶嘆着氣説起了他的現狀。
原來,在上中學之後,他不善與人交際,一直被同學欺負,回家也不敢説,結果被欺凌的情況愈演愈烈,不願上學了,最終輟學在家,每天待在家裏不出門。
孩子有這三種表現別急着開心,可能是娃缺愛了可以説,絕大多數長輩都喜歡乖孩子,覺得不用自己多操心,所以看到自己孩子聽話的時候,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有些時候甚至還要炫耀兩句,但是,孩子“聽話”,真的是好事情嗎?
兒童教育心理學專家提醒,孩子有三種狀態並不是真的聽話,父母別急着瞎高興,可能是娃內心缺愛了。
1、察言觀色
每次碰到家庭聚會的時候,小孩子都比較多,其中,不乏一些孩子到處亂跑,甚至是直接打斷大人的談話,而總有那麼一兩個孩子非常的温順乖巧,乖乖地坐在父母身邊,甚至時不時的給他們端茶倒水。
通常,大人們都不太喜歡前者,覺得太過調皮不懂事,家長應該多加管教,而覺得後者乖巧情商高,長大後可成大器。
但是兒童心理學家表示,根據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前者的“調皮”正是處在安全家庭環境中的表現,而後者則充滿了不安感,嚴重缺乏安全感,乖巧只是他們的“保護色”,用來偽裝自己,討好周邊的人。
2、不愛撒嬌
生活中,不少孩子在向父母表達愛,或者需求的時候,喜歡對其撒嬌耍賴皮,尤其是他們非常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更是會這樣,孩子的這種行為讓不少父母頭疼。
而反觀有些孩子,從來不和父母撒嬌,父母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不爭辯,更不會死纏爛打,於大多數家長而言,這類孩子是省心又安心的,備受喜愛。
但是,兒童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那些從來都不撒嬌的孩子,其實是和父母之間有着很遠的心理距離,往往暗示他已經與你離心了。
因為不夠親近,內心缺愛,這種不安感讓他們將內心天真爛漫的一面壓抑住,不輕易表現出來,長期如此,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
3、委曲求全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不少見:
- 有小朋友拿了強強喜歡的玩具,強強沉默了了幾秒鐘之後,偽裝成自己送給別人;
- 在集體活動中,最髒最累的活都不想幹,最後關頭亮亮表示自己也許可以做。
孩子的這種行為,在不少家長看來是謙讓、大度的表現,但絕大多數都只是在“假”大度。
這類孩子往往內心缺愛,面對這些衝突事件沒有底氣爭取自己的權益,因為他們知道父母不會站在自己這邊,於是只能假裝謙讓了,否則,失去了東西,還可能遭致父母的責罵。
父母如何能教育出內心陽光的孩子1、不過分包辦和滿足孩子
父母做得越多,孩子就會越脆弱,依賴心理也會越強,從而遇到一點小困難,心理防線就會被擊潰。
2、不過分打擊孩子
父母是孩子眼中的權威,他們的一言一行的評價,影響着其性格和價值觀的建立,如果被過分打擊,很容易否定自己,從而自我懷疑,變得自卑。
3、幫孩子正確評價自己
對孩子的優點表揚要適度,對孩子的缺點,要引導他們接納,並陪伴着他們改正。不拿孩子和他人比較,不給孩子貼任何標籤,讓他們勇敢的做自己。
4、放手讓他做
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心的放手讓他們去做,不要過多的約束他們的成長,不替他們做決定,也不要隨意否定他們的想法,引導其做不一樣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