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什麼急於離開歐盟?有什麼歷史原因
從2017年到現在,3年過去,英國終於完成了其脱歐歷程。縱觀英國的脱歐歷史,可以説其是非常艱難而曲折的,且伴隨着英國民意的波動,更使可能影響英倫三島一個世紀的重要事件變得更加耐人尋味。作為一個歐洲國家,英國為什麼急着“脱歐”,英國脱歐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們就一起來探秘一下。
一、光榮孤立
如果有兩個詞可以形容英國近代以來的外交政策,可能每個人都會想到“光榮孤立”和“歐陸勢均”。可以説,英國為了這個簡單的目標,各代領導人可謂是嘔心瀝血,終於在19世紀中後期建成龐大的“日不落帝國”,在那個時代,很多人稱作是“不列顛治下的和平”,可見英國超凡脱俗的影響力。在整個的19世紀,除了為遏制其他歐洲強國與他國短暫結盟之外,英國始終保持着一種“牛津紳士”式的高傲,在各個大國之間進行制衡,最終達到削弱歐陸國家霸權,達到自身優勢的目的。
在龐大的殖民地、強大的海軍以及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和科技進步支持下,英國人使用強力手腕維護着歐洲的勢力平衡,生怕有一國突然跳出來,在歐洲大陸上“為非作歹”,挑戰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英國才不惜組織多次反法同盟,對法蘭西第一帝國進行各種堵截和包圍,直到把拿破崙徹底流放到聖赫勒拿那片荒郊野地才肯罷休。在維也納體系建立之後,英國還不忘給新興起的俄國“使絆子”,讓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失去“歐洲憲兵”頭銜。
進入了20世紀,英國更是在先後兩次艱苦卓絕的世界大戰中打敗德國。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二戰的時候英國本土被轟炸,財產損失巨大,然而通過不列顛人民的努力和來自大洋彼岸美國的援助,英國還是順利打贏了反法西斯戰爭,成功躋身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成為制定世界新秩序的重要力量。可以説這都是英國“歐陸勢均,光榮孤立”政策的體現,這也為英國之後脱離歐盟,埋下了歷史基礎。
二、加入歐盟
英國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實際上是自身利益的考慮。20世紀50年代,丘吉爾提出了三環外交的理念,把英美特殊關係放在三環外交中的第一環。然而從蘇伊士運河危機開始,美國和英國在一些重大的國際問題上並不展現出完全一致的步調,英國對於英美特殊關係的幻想破滅了。
然而英國又不肯放下身段,去和自己鄙視的歐陸國家委曲求全,所以英國曾經嘗試過組織七個國家的自貿區,可是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市場規模,英國組織的七國自貿區還是比不上歐共體,這讓牛氣了許多個世紀的英國人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
於是英國在現實利益的考慮之下,決定加入歐洲共同體,這也是英國在嚐到失敗苦果之後不得不做下的決定,這樣的決定綜合了現實利益,也頗有幾分無奈。
三、退出歐盟
實際上英國脱離歐盟也有更多現實利益的因素,讓英國十分頭疼的一點是難民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英國作為一個保守黨長期執政的國家,對於難民問題的立場十分堅定。歐盟強制攤派難民的做法給英國社會帶來諸多的裂痕,難民與本土居民文化的差異以及給社會帶來的不穩定性,使得英國上下十分惱怒,所以英國堅定了自己離開的想法。
另一個讓英國十分頭疼的問題是來自布魯塞爾方面的官僚主義,英國的政策性自主和歐盟的官僚主義之間是十分不相容的。舉一個例子,來自馬恩島的英國漁民在向外出售醃魚的時候,必須要配上一個冰袋,這並不是英國的規定,而是歐盟強制性的出售政策。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歐共體的這種帶來高成本的官僚主義,讓英國人其實是忍無可忍的。
最重要的一點,歐盟的存在剝奪了英國對歐靈活政策的機會,歐盟是一個非常一體化的國際組織,不僅在經濟上試圖做到一體化,近些年來在外交上也要求各個成員國能夠用同一個聲音説話,然而實際上,歐盟的大部分國家其實對美國的相關政策是很反感的,但英國卻不這麼認為,英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其實比英國和歐陸國家的共同利益要多,所以這樣英國十分頭疼。
英國的離開實際上是積怨已久的結果,我們作為旁人去看待這樣的結果的時候,更加應該注重客觀的角度,希望英國的離開是區域自主靈活政策的體現,希望英國離開後發揮促進多極化趨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