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幾乎侵略了世界,為何沒太多國家仇視他們?其實原因很簡單
當今的世界,處於一超多強的格局,無論是國力還是軍事實力,美國都處在了全球領先的位置上,不過放到兩百年前,能夠稱得上世界霸主的,還是英國人。
中世紀,歐洲乃至整個世界原本是西班牙的天下,他們四處殖民,從非洲販賣奴隸到美洲開採銀礦,不過在光榮革命以後,英國就開始逐漸挑戰歐洲大國的地位。英國人率先完成兩次工業革命,緊接着又在1815年擊敗了拿破崙,鞏固了他的地位,到了19世紀中期,維多利亞統治時期的大英帝國國土面積達到了3367萬平方公里。
到了1938年的時候,英國以及殖民地人口達到了4.58億,佔據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世界24個時區,米字旗都在高高飄揚。英國的殖民地自然都是武力擴張所帶來的結果,在英國人最為強盛的階段,期間但凡是有反對他們的人,都會受到殘酷的武力鎮壓,而中國在近代也備受英國等列強的淒厲,英國可以説幾乎是侵略了全世界,但是讓人感到好奇的是,為什麼如今卻並沒有什麼國家仇視英國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應該有如下幾點。
英國殖民者在入侵的時候,率先採取的是相對比較平和的安撫政策,比如説印度,地方依然是交給土人自治,而且英國人不太會向二戰時期的日本那樣,一邊侵略一邊進行屠殺,因此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矛盾並沒有那麼的激烈。
至於第二點,就是英國人帶去了比較先進的技術和文明,這裏拿岡比亞和尼日利亞等國家舉例,在此之前,非洲依然是比較落後的奴隸制部落社會,即便沒有白人來抓奴隸,這裏的人們也往往會因為戰爭而互相奴役。英國的到來,對於這些比較原始的國家來説,無疑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制度,在一些殖民地,生活的水平甚至是有所提高。
第三點,則是英國政府方面的態度問題了,在一戰和二戰後,英國的國力逐漸的衰弱,1942年,英國殖民地新加坡的淪陷已經明確的表明,這個帝國無力再維護自己的領地,而在二戰後,各個殖民地要求獨立解放的運動可以説是頻繁出現,英國並沒有冒天下之大不韙,對於那些想要脱離的國家給予尊重,他們和殖民地“和平分手”。
此外,作為友好的體現,英國組建了叫做英聯邦的組織,殖民地和從英國獨立出去的國家都可以參與進來,英聯邦依然以英國女王為最高元首,不過它並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權力機構,參與全憑自願。
即便如此,脱離的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等這些國家都加入了進來,“聯邦”代替了“帝國”,使得這個組織更加具有平等的地位,而英聯邦有權利移居英國,更是受到了成員國的青睞,聯邦各個國家之間互幫互助,彼此共同成長,有意思的是,巴基斯坦、斐濟等國家原本退出了聯邦,但是後來又相繼的加入。
歷史上能夠像英國和下屬殖民地一樣處理關係的國家並不多,更多的宗主國和藩國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而且相互之間都有怨恨,英國的模式值得人的借鑑,正如同一個倫敦大學的一名歷史學者所言:英國正在優雅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