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為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安全,我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9月1日晚,由中宣部、教育部、國家衞生健康委、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聯合主辦的專題電視節目《開學第一課》現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為全國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84歲高齡的鐘南山(見上圖左,新華社記者鄧華攝)現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從醫從教一甲子,鍾南山以其專業精神、勇敢擔當和仁心大愛,詮釋了醫者的初心和使命,誠如他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發言時所講,“‘健康所繫,性命相托’,就是我們醫務人員的初心;保障人民羣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們醫者的使命。”
專業:“科學只能實事求是”
2003年初,非典襲來之際,情況十分危急。
面對這樣一種前所未有的疾病,鍾南山以其專業學養和豐富經驗,否定了“典型衣原體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觀點,從而為及時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決策依據。
敢於下這個判斷,是因為鍾南山“查看過每一個病人的口腔”。有朋友悄悄問他:“你就不怕判斷失誤嗎?有一點點不妥,都會影響你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聲譽。”鍾南山則平靜地説:“科學只能實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則受害的將是患者。”
1936年10月,一名男嬰出生在南京一所位於鐘山之南的醫院,父母為其取名“鍾南山”。受從事醫學工作的父母的薰陶和影響,長大後,鍾南山也走上了學醫之路。
上世紀70年代末,鍾南山赴英國留學。他刻苦學習,在較短時間內取得多項重要科研成果,贏得了國外同行的尊重。學業結束時,面對學校和導師的盛情挽留,鍾南山一一謝絕:“是祖國送我來的,祖國需要我,我的事業在中國。”
抗擊非典期間,鍾南山和他的研究團隊日夜攻關,終於在短時間內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辦法,為降低病亡率、提高治癒率作出了突出貢獻。
面對很多榮譽,鍾南山總説自己不過就是一個看病的大夫。然而,就是這個不平凡的大夫,無論是面對非典還是新冠肺炎,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每一次面對公眾發聲,總能以醫者的專業和擔當傳遞信心和安全感。
擔當:“我們不衝上去誰衝上去”
從17年前那一句“把最危重的病人轉到我這來”,到17年後“抗擊疫情,醫生就是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衝上去?”鍾南山肩上始終扛着醫者的擔當。
今年1月18日傍晚,一張鍾南山坐高鐵赴武漢的照片感動無數網友:臨時上車的他被安頓在餐車裏,一臉倦容,眉頭緊鎖,閉目養神,身前是一摞剛剛翻看過的文件……鍾南山及時提醒公眾“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緊急奔赴第一線。
兩天之後,1月20日,作為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告知公眾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此後,他帶領團隊只爭朝夕,一邊進行臨牀救治,一邊開展科研攻關。疫情防控期間,他和團隊先後獲得部級科研立項5項、省級科研16項、市級5項,牽頭開展新冠肺炎應急臨牀試驗項目41項,並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SCI文章50餘篇,牽頭完成新冠肺炎相關疾病指南3項、相關論著2部。
鍾南山不僅為國內的疫情防控立下汗馬功勞,也為全球共同抗擊疫情積極貢獻力量。他先後參與了32場國際遠程連線,與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印度、西班牙、新加坡、日本、韓國等13個國家的醫學專家及158個駐華使團代表深入交流探討,分享中國經驗,開展國際合作。
鍾南山是一名醫生,又不只是醫生。每一次面臨相關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之際,他既有院士的擔當,又有戰士的勇猛,總是毫無畏懼地衝鋒在一線。
仁心:“始終站在治病救人的一線”
如今,鍾南山仍堅持每週三上午“院士大查房”、每週四下午半天門診。周圍的工作人員介紹,鍾南山在冬天會用手先把聽診器焐熱,再給病人聽診,給病人看病時會扶着患者慢慢躺下,等檢查完之後,再慢慢扶起來。無論病人多大年紀、何種病情,鍾南山都一視同仁。他常説:“從醫幾十年,我最大的幸福,是始終站在治病救人的一線。”
醫者仁心,往往就從這樣一些細節中流露。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鍾南山知道公眾需要專業的指引。他不僅發揮自己在病理學、流行病學等領域的淵博學識,就連如何洗手、戴口罩等細節也要親自示範、普及;當他看到疫情防控難度增加時,苦口婆心地勸誡人們一定要尊重醫學、尊重知識、加強自我隔離。
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到“以促進人的健康為中心”,鍾南山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早診早治,構築疾病的“防火牆”。他提出既要“頂天”也要“立地”——“頂天”就是要抓住國際前沿理念、攻關國家急需的項目,“立地”就是要能解決老百姓的需求,研發出有效、安全、價廉、方便的器械和藥物。
“這麼大年紀了,不累嗎?”“治病救人,就不會覺得很累!”鍾南山總是笑答,“父親曾説過,人的一生在這個世界上能夠留下點什麼就不算白活。”這句話,他一直記得,也一直在踐行。
日前,鍾南山入選世衞組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評估專家組,將以專業精神和經驗為專家組的工作提供幫助並作出積極貢獻。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鍾南山始終奔跑並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