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很多父母每天都在上演着刻意感動孩子的花式戲碼,當然他們並不自知,也從來沒有想過故意用這樣的方式去面對孩子。
然而正是在這種懵懂的狀態中,父母的演繹淋漓盡致,甚至很多時候自己都被感動,自然也會認為孩子會和自己一樣,在自己製造的氛圍中洗心革面,痛定思痛。
刻意感動,到底多傷人
papi醬曾在微博上發了一條視頻,她説現在有太多的父母總是習慣性的把""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把你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我容易嗎?""。
這樣的語句掛在嘴邊,不斷的對孩子老生常談,以至於自己都被感動的痛哭流涕。
papi醬的媽媽一邊心疼忙於工作的女兒,一邊愉快地過着自己的娛樂生活。
其實在此之前,papi醬的媽媽在退休後和很多父母一樣,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在子女的身上,後來papi醬給媽媽報名了老年大學,希望她能夠擁有自己的生活。
可是媽媽卻覺得女兒的行為,不過是為了擺脱自己。
但是papi醬卻表示,父母應該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只有父母過好了,做子女的才會真正安心,才能夠真正去經營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
對孩子來説,父母經常表現出來的刻意感動反而會讓他們揹負無盡的壓力。
他們當然理解父母對自己的付出,但是心裏更多的卻是負罪感,這種感動就像是一副厚重的枷鎖,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刻意感動,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
1、讓孩子過於自責
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耳邊嘮叨自己的辛苦付出,那麼必然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
他們會覺得這是因為自己的存在,才讓本應能夠享受生活的父母,為了給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辛勤奔波。
於是孩子想要用更好的成績去回報父母,一旦他們做得不夠理想,就會把所有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認為所有的錯都是自己犯的。
正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才會讓父母更傷心,從而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2、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自認為他們所取得的成績無法配得上父母的付出時,便會變得敏感多疑。
他們覺得對父母是有愧的,所以處處小心謹慎,生怕做錯一件事情而讓父母不再愛自己。
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因為他們特別沒有安全感,所以時常會一個人躲在角落獨自舔傷口,默默的品嚐着孤獨的滋味,變得格外脆弱,無法承受父母對自己的一點不滿。
3、出現極端行為
我們每個人的情緒都是需要發泄的,但是在父母的刻意感動教育之下,孩子會有意識的收斂自己的情緒。
他們會選擇乖巧聽話,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成為像父母期待那樣的人。
但是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非常壓抑,當他們內心的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會爆發。
有的孩子會把所有痛苦一個人承擔,以至於患上抑鬱症;而有的孩子則會把負面情緒對外釋放,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這是電視劇《知否》裏的一句台詞,在這部電視劇裏,很多人原本可以過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卻因為這句話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同時也親手毀了孩子。
林噙霜繼續做盛府最得寵得勢的小娘,郡主過着子孝媳賢的快活日子,小秦氏做她的顧家主母安穩度日……
這原本應該是他們的結局,但是當他們完全不顧孩子的想法,一廂情願的為孩子鋪平人生道路的時候,其實也正在為自己和孩子埋下苦果。
有人説中國的父母是最累的,在孩子還是學生時,每天都會監督孩子學習,甚至放棄自己的所有應酬,只是因為要做到對孩子負責。
當孩子進入社會之後,父母又會擔心孩子在工作和感情上被騙,為他們將來的人生髮愁。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父母又會擔心孩子忙於工作無法照顧孫子,於是自告奮勇的承擔起照顧孫輩的任務……
不得不説,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最多的,這應該也是他們愛孩子的最佳表現。
但是與其把刻意感動當成限制孩子的籌碼,不如放下套路,輕輕鬆鬆做父母。
想要輕鬆做父母,不如放下套路
1、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
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但並不意味着他們能夠控制孩子的人生,因為孩子是脱離父母存在的個體,他們會有自己的思想,當然也會有自己的人生規劃。
作為父母,可以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但是卻沒有權力干涉孩子的人生髮展,畢竟孩子不是他們的附屬品。
學會真正的尊重孩子,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這樣父母所做的一切孩子自然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他們能夠發自內心的認識到父母是為了自己好,而不是通過父母刻意感動去強迫孩子承認這個現實。
2、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時間説快也快,但説慢也慢,父母應該學會耐心等待,等着孩子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
而不是拔苗助長,違背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人為的讓孩子提前承受本不該由他們承擔的一切。
父母只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把握住孩子發展的大方向,那麼相信假以時日,孩子的進步一定能夠讓父母滿意。
孩子的成就一定會比父母想象的更優秀,父母所需要做的只是靜待花開。
3、給予孩子足夠的榜樣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榜樣,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會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我們時常會強調父母在孩子面前的重要性,強調身教的作用遠遠大於言傳。
只有父母能夠以身作則,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從而有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言行。
想讓孩子愛讀書,那麼請自己先拿起書;想讓孩子遠離手機,那麼請自己先放下手機;想讓孩子愛上運動,那麼請自己先堅持鍛鍊。
相信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一定能夠越來越優秀,甚至比父母期待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