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改變習慣這麼難? 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傑里米·迪安在他的《習慣:改變命運的關鍵力量》中説道:在習慣養成這件事上,並不存在什麼萬試萬靈、起效迅速的準則。像是在吃早餐之前喝一杯水這種簡單習慣可以在三週之內養成,而其他更具有挑戰性的行為則要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才能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
習慣的形成之初是有利於我們生存的,比如:玩手機的習慣,手機剛出現時相信大家都很陌生,不知道如何操作,但是必須學會怎麼玩,因為如果不會,將信息不能及時接受將面臨被社會淘汰的風險,迫於生存的壓力我們不得不做出某個行為,這個行為不斷的重複,剛開始我們可能會不適應,那是什麼支持我們不斷重現這個行為的呢?是這個行為做出後得到的及時獎賞,這種獎賞可以來自周圍人羨慕的眼光,也可以來自自己的滿足感,總之行為發出後,得到的是愉悦舒適的反饋。因此習慣就被保留了下來。
既然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那麼我們現在要改變習慣,比如我們想要改變暴飲暴食的習慣,改變晚睡晚起的習慣,改變玩手機的習慣,為什麼就那麼難呢?
弗洛伊德把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人格結構,本我是追求快樂,快樂至上的原則;超我是道德的化身,正是有超我的存在,我們具有社會性;自我是一個協調者,協調本我和超我提出的各種要求。
一個習慣的存在,總是能夠讓我們獲得身心的愉悦感,這是符合本我的追求目標的。本我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一樣,他想要每分每秒都處於快樂當中,但是現實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退而求其次,最大限度的獲得快樂。所以我們的很多習慣都超出了正常的限度,比如:晚上不到兩三點睡不着;10分鐘摸不到手機就渾身難受,坐立不安,這些行為不能被超我允許,超我嚴重抗議,所以自我做出了要改變習慣的決定。
本我有強大的力量,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計劃的實施,本我與自我協商,為計劃不能如期執行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比如:我們都懶得要命,這是我們人類的本性,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化,希望超我不會過度苛責;大腦的信息處理系統的限制,我們無法同時記住很多事情;目標總是過於抽象,嘴上説着我要健康,我要減肥,我要早起,但實際上並沒有具體的計劃;並非無理取懶,我們並不是故意不想執行做好的計劃,而是因為現在感覺頭暈、心神不寧,可能是沒睡好、營養跟不上、會不會生病了等等一些列的理由,阻止計劃的實施。
如果你就此妥協的話,那就上了本我的當了,你的壞習慣永遠也別想甩掉。那如何改變習慣呢?
1.自我要變的強大,不能總是被本我鑽漏洞,如果計劃不能按期實施,就要受到懲罰。
2.為習慣的改變制定合理的計劃,並附上懲罰措施。
3.外人監督。
4.合理的認知,並不是消除習慣,改變熬夜的習慣,不是不睡覺,改變玩手機的習慣不是不關心當下發生的時事,我們只是要做到在不同的時間段,做該做的事情。
5.做一張記錄時間都去哪了的表格,具體可參考34枚時間金幣管理法,對自己習慣的改變程度做量化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