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長大自卑的孩子,多半從小經歷過這兩件事,希望你家娃沒遇上
每一個人的性格特徵都是有跡可循的,我們也只有去沿着一定的足跡去尋找,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看見自己,看見即療愈。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受周圍的環境影響,特別是在童年時期的經歷,對其性格的影響,將伴隨終生。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有過這2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內心自卑
1、經常被貶低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童年時期經常被父母、家人、老師等人貶低的孩子,心底會留下深深的自卑感。
孩子在還小的時候,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他們都是通過外部的評價來形成自我意識。而在他們心中,父母、家長、老師都是權威人物,因而,會覺得他們所説的都是對的,並對此深信不疑。
因此,孩子會將他們對自己的評價當做自我的一部分,並因此慢慢形成自我意識,並對其性格進行“雕刻”。
所以,若孩子因為這些語言上的貶低而自卑,那麼家人和老師其實都算是幫兇。
前段時間,幸孕姐刷微博的時候,在話題“小時候哪件事對你影響最大”下面,看到有博主分享自己學時一件事,看完後感慨頗深。
博主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一次數學老師點他起來回答問題,可是他啥也不知道,就站在那裏支支吾吾不敢説話。對此,這位老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説他蠢得像頭豬一樣,坐在教室裏完全就是浪費糧食和資源,還不如回去放牛。
博主當場覺得非常丟臉,之後這件事也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中,時常感到自卑,覺得自己在各方面都很弱,並對此感到羞恥。自然,在這種情況下,博主長大後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個人,並沒有取得什麼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2、被父母強勢控制
有些父母非常強勢,控制慾極強,總想幹涉孩子的生活,讓其什麼都聽自己的。雖然父母的出發點可能是為孩子好,但是他們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要不完全喪失了自我,要不就是反應過激,在其進入學校和社會後,可能會因為種種不同,而感到自卑和羞恥。
關於這一點,電視劇《都挺好》中,蘇家的家庭關係刻畫得極為現實深刻。
蘇母在家裏説一不二,對兒子蘇明成大包大攬,完全代替,對女兒蘇明玉則枉顧其意願做好安排。
長大後的蘇明成是社交能力不足,併為了證明自己而投資失敗。而明玉則是將內心封閉,只信任自己,不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雖然表現的程度和形式不同,但是他們倆內心無疑是有自卑情緒在的。
而電影《被松子嫌棄的一生》中,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經典台詞,更是將自卑引發的羞恥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由此可見,父母或者他人,對孩子的這些無意識或有意識行為,對其影響巨大,並會深刻的刻到性格里,影響其一生。
父母如何塑造孩子好性格?
1、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和諧、有愛、互相尊重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安全感十足,有助於他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使其更富有自尊、自信、有責任等積極情感。
2、尊重孩子的個性
孩子在3歲之後,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在他們自我意識探索的過程中,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其肆意發揮,並在其基礎上充當好引路者的角色,讓其健康成長。
3、積極給予孩子鼓勵
對於孩子而言,取得了一些進步,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及鼓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不吝於鼓勵孩子。而即使是在其犯錯的時候,一句鼓勵的效力,也比批評來得更大。
4、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父母的過度庇護,會導致孩子缺乏照顧自己的能力,並形成自私的性格。因此,在生活中父母需要適當的放手,孩子力所能及的時候讓他們獨立去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鼓勵、協助他們去做。
5、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孩子擁有好的溝通能力,可以為其性格加分。
在人際交往中,有禮貌、合作、分享的孩子,容易受到同齡人的歡迎,而溝通能力強的孩子,則更加吸引人想要與之親近,和他們一起玩耍。
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溝通能力的培養,並在必要的時候給出指導,適當的教授一些策略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