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德里首都區的東西兩側,分別是北方邦和哈里亞納邦兩個省級單位。在面對外敵時,可以用“拱衞”形容兩邦與首都的關係。可到了內亂時,“拱衞”瞬間變“包圍”。
從11月末開始至今,數十萬印度農民在“向德里進軍”的口號下從全國各地奔赴德里,針對印度總理莫迪的農業改革進行大規模抗議。其中,來自德里周邊兩個邦的約30萬人構成這次抗議運動的主體。
農民長期是莫迪最重要的票倉,卻怎麼開始焚燒莫迪的畫像?莫迪為印度改革弊政的夢想,還有成真的可能嗎?
“向德里進軍”
公路變身社區
德里與哈里亞納邦交界處的高速公路通常很繁忙。但近半個月來,這裏的公路上不再有川流不息的景象,濃郁的“生活氣息”取而代之。
截至本月9日,難以計數的農民駕駛着卡車、拖車和拖拉機,停留在這條公路上,隊伍至少長達3公里。在這支車隊的兩頭,一端不斷有新鮮血液加入,另一端則是印度軍警設下的層層路障。這些路障由漆成黃色的厚重鐵柵欄組成。為防止農民使用重型車輛衝擊,鐵柵欄往往厚達三四層,且層層緊貼。
鐵柵欄的一側,是高度戒備的軍警,另一側則是試圖衝進德里的農民。在逐漸彼此適應對方的節奏後,農民漸漸放棄直接衝擊的打算,轉而就地駐守,改打“陣地戰”。
於是,一幕幕奇特的景象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車輛胡亂地停放着,人們從車上取出麪粉、蔬菜,拿出烤爐、煎板,在公路上烙餅吃。有的人即便是參加抗議,也依然注重自己的儀表,藉着汽車後視鏡整理儀容。洗完衣服怎麼辦?在車與車之間拉上一根繩子,把頭巾、衣物和被褥統統晾在上面。還有人乾脆把拖車後備廂改造成卧室,一些虔誠的信徒甚至還帶了祈禱用的帳篷。至於如廁,這在印度確實不是個問題……
圖説:抗議者的車隊駐紮在高速公路上。 GJ圖
總之,印度人民充分發揮靈活機變的主動性,不僅把交通幹線變成了生活社區,而且相對艱苦的生活條件絲毫沒有減少他們的抗爭熱情。得益於100多個團體,尤其是左翼的組織和幫助,農民情緒高漲,不斷高呼“革命萬歲”的口號。還有一些人在拖拉機等“重型裝備”的掩護下,嘗試突破重重封鎖,進入首都。
在首都市區,示威者在街頭聚集,焚燒莫迪的畫像、塑像,高喊口號。軍警則不斷靠高壓水槍和催淚彈驅散人羣,逮捕示威者。
8日,示威者更是發起為期一天的全國大罷工,農民們封堵全國主要公路、樞紐和鐵路長達數小時之久,並得到教師等其他不少工會的支持。
據印媒報道,德里警方已申請臨時徵用6座體育場,以關押越來越多的被捕者。
改革低效體系
農民深感不安
莫迪對這種局面並非沒有預估。自9月農民抗爭陸續爆發以來,莫迪政府已“預防性(下轉第24版)(上接23版)地”逮捕了100多人。饒是如此,抗爭規模之大依然令印度社會震驚不已。
這一局面的出現,直接源於莫迪政府力推的農業改革。莫迪政府在躊躇多年後正式起草了三部農業改革法案。這三項法案分別是《2020農產品貿易和商業法案》《2020農民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和《2020基本商品修訂法案》,主旨就是讓農民自己去和市場打交道,政府不再提供保障。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和人口大國,農業在印度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時至今日,農業貢獻了印度15%的GDP,近六成的印度人以農業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同時,農民還是印度政治版圖裏重要的票倉。因此,自印度獨立以來,為贏得選舉也好,為保護本國市場也罷,歷屆政府依靠補貼、貸款和法律等在國內為農業打造了一個低效但全面的保護體系。其代表就是著名的“最低支持價格”(MSP)制度。
印度農業一直採取以統購統銷為主的保護體系,農民很少與市場直接發生聯繫。農作物成熟後,農民把農產品賣給“官商合辦”性質的農產品營銷委員會,再由政府進行分配、售賣和出口。MSP制度能確保農民在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低於生產成本時不至於虧本。
但是統購統銷,意味着農產品營銷委員會具有某種類似壟斷的特質。它們作為中間商掌握商品流通的關鍵環節,得利最多,而農民得利最少。政府雖藉助委員會中的大商巨賈實現了價格的大致穩定,但不得不向農民支付鉅額補貼,財政壓力巨大。
莫迪2014年領導印度人民黨掀翻國大黨五十多年的統治地位時,主打的口號之一就是提高政府運作效率、縮小貧富差距。但莫迪上台後,在靠廢鈔令等舉措整頓治理、打擊腐敗的同時,不僅沒有觸碰被詬病已久的農業體系,反而不斷給農民追加各種補貼。直至2019年莫迪連任,他終於對農業體系“動刀”。
此番農業改革方案的關鍵,就是改革原有的統購統銷模式,把農民直接推向資本與市場,讓他們與企業建立直接的買賣關係。同時,政府不再保證最低價格,把價格的決定權交由市場。莫迪表示,這一改革將賦予農民前所未有的自由,由於農產品營銷委員會不再具有壟斷地位,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但莫迪的説法並沒能得到絕大多數農民的認同。在農民看來,莫迪的許諾猶如畫餅。他們認為,面對佔據資本和信息優勢的大企業,小門小户的農民天然居於弱勢地位,莫迪的改革只會讓農民徹底淪為資本的附庸,失去土地和莫迪承諾的自由。
説到底,絕大多數印度農民生存艱難,抗風險能力差,難以承受改革可能帶來的“陣痛”,才有了這場印度版的“農村包圍城市”。
圖説:抗議者在臨時駐地烙餅,拒不撤退。 GJ圖
折射內政不穩
抗議仍將繼續
其實,莫迪的改革並非不合理。但農民拒不接受,除了經濟原因外,還與複雜的政治社會背景相關。
首先,莫迪推動農業改革法案雖有法可依,卻於理不合。正常情況下,像農業改革這樣的重大事項,理當經過全面有效的討論,在形成一定共識後再行推進。但莫迪改革方案的出台十分倉促。
莫迪在去年連任後雖不時通過各種渠道為農業改革放風造勢,但民意反響慘淡。對此,莫迪沒有正面應對,反而趁今年6月聯邦議會休會期間,以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動落實改革方案的某些內容。
9月20日,莫迪又憑藉執政黨印人黨在議會上院的席位優勢,強行推動改革法案過關。為防止執政聯盟內的議員投反對票,莫迪一反慣例,要求使用公開投票的方式,迫使黨內議員不得違抗自己。結果便是,投票進行時,議會鬧翻天,當天會議被迫休會5次。
其次,反對黨的推波助瀾,以及部分既得利益者的煽動。在國大黨執政的旁遮普邦,農民們從9月底就開始堵路抗議,該邦的部分鐵路部門隨即配合停止運營。在印人黨執政的哈里亞納邦,國大黨從9月28日起就掀起為期一個月的抗議。到了10月,這裏的國大黨又發起一項簽名活動,舉行邦一級的農民會議以反對莫迪政府的農業改革法案。
在印度政壇樹大根深的國大黨表示,這些改革將毀掉農民、中間商和勞工的生計,讓無數人破產。這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但民間支持改革的人認為,法案損害的只是中間商的利益,抗議的農民都是沒文化、易受誤導的貧農。只是從不少農民有條件驅車前往並長期駐紮首都看,這種説法也是存疑的。
坦白講,為安撫農民,莫迪也做了功課。在與農民代表的談判中,他答應保留MSP制度,並做出其他妥協,但農民代表還是堅持要求廢除全部的改革法案。農民之所以如此堅定,根本上是因為對莫迪政府的高度不信任。
今年6月,為了給改革法案出台造勢,莫迪政府上調了本年度秋季作物的最低支持價格,以安撫民意。但由於今年印度陸續遭到旱災與蝗災的打擊,莫迪政府上調的價格不僅低於實際市場價格,也無法滿足農民的需要。
然而,印度經濟本就陷入衰退,再加上受新冠疫情衝擊,莫迪政府財政壓力巨大,無法滿足農民需求。而在反對黨執政的多個地方邦,地方也沒與中央就稻穀、玉米、花等主要農作物的最低收購價達成一致。
農民代表與莫迪政府的談判已進行了數輪,但仍未達成協議。面對不願妥協的總理莫迪,一些農民憤怒地表示,莫迪是希望拖垮抗議者,但他們絕不會放棄。
文/艾舟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