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雄鷹
責編|Thomas
15世紀末,哥倫布的船隊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到達美洲,此後西班牙和葡萄牙迫不及待地前往新大陸搶佔殖民地。經過多年的爭奪,拉美除巴西被葡萄牙佔領外,大部地區都被西班牙所控制。
19世紀初的拉美獨立戰爭後,多數南美國家脱離了宗主國贏得獨立。因受殖民影響,除了巴西説葡萄牙語之外,多數國家都説西班牙語。
儘管拉美西語國家在語言上保持着一致,但各國的民族成分卻不太一樣。例如巴拉圭、哥倫比亞的多數人口以印歐混血種人為主,但阿根廷和烏拉圭的人口卻以歐洲移民後裔為主,阿根廷和烏拉圭的歐洲移民後裔的比例更是接近90%。
但在阿根廷這個歐洲後裔的“大熔爐”,比例最高的族裔不是前宗主國西班牙族裔,而是意大利後裔。據統計,阿根廷4400萬人口中,有近3000萬有意大利血統,佔阿根廷總人口的大約60%多,是該國的第一大族裔。
在阿根廷這個西班牙語國家,為什麼第一大族裔是意大利裔?
一、躲避戰亂而來
15世紀末開始,西班牙將美洲大部分地區佔據。為方便管理,西班牙將美洲先後劃分為新西班牙(1535年)、秘魯(1542年)、新格拉納達(1718年)和拉普拉塔(1776年)四大總督轄區。拉普拉塔總督的核心就是在今天的阿根廷。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席捲了歐洲大陸。西班牙因站在反法同盟的陣營而一度被法國佔領。加上法國大革命帶來的自由思想和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南美趁機爆發了轟轟烈烈的獨立戰爭。
1810年,拉普拉塔總督區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五月革命,拉開了拉普拉塔反抗壓迫的序幕。1816年,拉普拉塔宣佈脱離西班牙獨立,並把國名改成了阿根廷,以西班牙語為母語。
在當時西班牙的四個總督轄區中,新西班牙所在的中北美是熱帶經濟作物產區,秘魯是貴金屬黃金、白銀的產區,這兩地都是西班牙殖民者重點開發的區域。然而拉普拉塔因緯度較高,不適合熱帶經濟作物生長,且缺乏西班牙覬覦的黃金資源,因此並不是他們重點開發的區域,殖民時期移民到該處的人口甚少。
在當時,意大利追求獨立和統一的命運,跟阿根廷有很多相似點。自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亞平寧半島便陷入了長期的爭奪。直到19世紀初,意大利依然保持着四分五裂的狀態。境內多個公國、王國林立,還一度被外國勢力佔據。羅馬所在地為教皇國的領地,意大利東北部被奧地利佔領。
隨着歐洲工業革命的展開,意大利地區的生產力得到巨大提升,但政治上的分裂成了經濟發展的桎梏,也帶動了民族主義的興起。要求意大利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的聲音日益高漲。
1848年,一場轟轟烈烈的統一運動在西西里島展開,即第一次意大利統一戰爭。追求統一的人民面臨着來自各王國和公國的壓力以及外部勢力干涉的被動局面。在奧地利軍隊和意大利各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第一次統一戰爭以失敗告終。
此後,在西北部的撒丁王國帶領下,1859年第二次統一戰爭展開。吸取第一次的失利教訓,撒丁王國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方式,並聯合法國同奧地利作戰,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與奧地利交戰,就意味着北方長期成為了作戰的前沿陣地。為躲避戰亂和外國勢力的迫害,部分意大利人逃離故土,來到了新大陸。
其中,遠離歐洲的戰亂地帶的阿根廷人口較少,當地在獨立之初迫切需要勞動力進行大規模開發。阿根廷成為了眾多意大利北方人逃避戰亂和壓迫的首選。
二、經濟紅利帶來的大批移民
統一了北部地區之後,意大利隨後藉助普奧和普法戰爭之機,將奧地利和法國勢力徹底趕出亞平寧半島。最終在1870年,意大利完成了統一。
然而統一的意大利麪臨着嚴峻的發展困境。工業革命的展開儘管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但意大利國內又面臨着資源匱乏的困境,反過來又制約了工業的發展。
意大利國土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這對於農業的展開極其不利。尤其是南方地區,不僅平原面積狹小,且該地區自中世紀以來就形成了封建莊園經濟,土地是王公貴族的私有財富。統一之後,封建莊園經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不少農民依舊沒有分配到土地。
▲統一後,北方平原優勢使其經濟發展較快,而南方山地多阻礙了發展
此外,與英法等殖民大國相比,意大利直到19世紀80年代末才在東非佔得少部分殖民地。國內資源有限和殖民地匱乏的雙重作用下,意大利很難獲取市場和原料產地。
工農業發展的劣勢,使得統一後的意大利相對貧困,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尤其是南方地區貧困問題更加嚴重。外出移民尋找工作機會成為了當時很多意大利南方人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徑。
19世紀80年代開始,大批意大利人,尤其是貧困的南方人選擇了離開故鄉,前往世界各地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在當時,蒸蒸日上的美國和潛力巨大的阿根廷,成為了意大利人移民的重要選擇。
▲1896年意大利為數不多的東非殖民地
在西班牙殖民時期,阿根廷所在的拉普拉塔總督區備受冷落,發展緩慢。但是獨立後的阿根廷卻憑藉自然條件的優勢,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阿根廷的核心地帶—拉普拉塔平原(潘帕斯草原)地區氣候温潤,降水充沛,土壤肥沃,地廣人稀,極其適合種植業的開展。得天獨厚的條件促進了當地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阿根廷成為了世界重要的農牧業產品出口國。
19世紀末的歐美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發展帶來了人口迅速增長,人們對於糧食和肉類的需求也隨之激增。阿根廷恰恰是主要農牧產品的重要供應地。
▲殖民時期被冷落,阿根廷的平原優勢沒能充分發揮
當時冷凍技術發展使得阿根廷和歐洲遙遠的距離不再是一個問題,阿根廷肉類暢銷歐洲。依靠強大農牧業,阿根廷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一度躍居成為世界經濟十強國家。
面積廣闊、資源豐富、經濟發達的阿根廷對於當時生活在底層的眾多意大利人來説簡直是天堂。因此當時很多意大利人(尤其是南方人)願意移民阿根廷謀生甚至尋求財富。
阿根廷儘管在高速發展,但與之不匹配的是當地的人口短缺。到19世紀70年代,阿根廷全國的人口只有一百多萬。為了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阿根廷政府採取了幾乎無門檻的鼓勵移民政策。
與之契合的是,歐洲當時經濟也呈現了快速發展的態勢,人口增長速度加快,人地矛盾更加尖鋭。外出尋找新的土地成為了眾多歐洲人的選擇。阿根廷鼓勵移民的政策和歐洲人的想法不謀而合。移民政策一出,大批歐洲人前往阿根廷。意大利就成為了移民的主力軍。
▲1880年-1929年意大利移民阿根廷的人數和南北方佔比
從1880年到1930年幾十年的時間裏,大約有近200萬意大利人移民來到阿根廷。這一比重佔了阿根廷接收移民的一半。
意大利人口的大批湧入逐漸改變了阿根廷的人口結構。從第一批戰爭移民到第二批經濟移民,經過多年的繁衍生息,意大利後裔人口數量逐漸取代了阿根廷原宗主國西班牙後裔,成了阿根廷的第一大族裔。
▲1914年各地意大利出生的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
三、碰撞又交融的文化
從初登阿根廷到融入阿根廷的生活,意大利人在這片土地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
最初來到阿根廷的意大利移民往往作為最低廉的勞動力存在。修築鐵路、蓋房子、給過往的船隻刷漆上色,這一系列體力活,都有意大利移民的身影。除了生存和適應問題,他們還面臨着語言問題。阿根廷是一個西班牙語國家,意大利移民如何接受西班牙語並融入到阿根廷社會,是一個核心問題。
他們之所以能夠快速融入到阿根廷社會,得益於意大利語在南北方言上有着差異。早期移民到阿根廷的意大利人主要來自北方。意大利統一後,第二波移民主要以南意大利人為主。南北方言的差異使得雙方很難達成一致。
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同屬羅曼語族,彼此之間的相似度非常高,意大利移民掌握西班牙語的難度並不大。
除此之外,阿根廷政府“教育國有化”的措施更是為意大利移民學習西班牙語,融入阿根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維護西班牙語的地位以增強對阿根廷的國家認同感。從1888年起,阿根廷先是將私立學校(當時許多意大利語學校為私立)的教師任用權收歸國有,隨後加大財政投入,扶持以西班牙語為教學模式的學校,以此強化西班牙語的地位。
意大利語南北方言的差異,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的天然相似度,加上當地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移民很快就融入到了阿根廷的社會環境,逐漸改説西班牙語,對阿根廷的國家認同進一步加深。
儘管阿根廷的人口以意大利裔為主,但西班牙語地位的地位依舊穩固。不過,大量意大利移民帶來的文化,依然在阿根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很多意大利語詞彙存在於阿根廷的俚語當中。
▲梵蒂岡教皇方濟各也是意大利裔阿根廷人
經過幾代人的生息繁衍,不僅數量上佔優,在阿根廷社會的各個領域,意大利後裔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領域,人造心臟的發明者多明戈·利奧塔;體育領域的梅西、薩內蒂、巴蒂斯圖塔、馬斯切拉諾等球星都是意大利後裔。而意大利在體育領域的歸化球員,也有許多來自阿根廷。
意大利裔在阿根廷發展壯大的同時,他們也作為橋樑,把阿根廷和意大利兩國緊密聯繫在一起。1973年,意大利和阿根廷政府簽署了承認“雙重國籍”的協定,這正是兩國關係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