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廈門作為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之一,40年來先行先試,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外貿投資並駕齊驅。11日晚的《新聞聯播》用單條新聞播報相關情況,而近日,“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五大經濟特區,專家記者深入廈門基層實地走訪調研,穿越科技之門、開放之門、經濟之門、生態之門,感受“大廈之門”獨特魅力,以及當年一位副市長通過改革開放不斷增強城市綜合能力的積極實踐。
廈門在早期四個經濟特區中面積最小,而如今,廈門正奮勇前進,加快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截至7月,落户廈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有近2000家,產值佔廈門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70%,有8條規模超過千億的產業鏈。
最近,78個電子信息產業項目簽約落地廈門,總金額800多億元,涉及高端電子信息、軟件信息服務及新基建等多個領域。“主要是看好廈門優良的創新創業環境!”布比(北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蔣海認為,自貿區本身就帶有一些產業的聚集,本身也有跨境的交易,正好他們公司可用區塊鏈技術來服務產業。
服務企業超過7600家,服務個人超過9萬人,匯聚各方數據超過10億條……以廈門“單一窗口”平台為基礎載體的廈門自貿片區大數據服務中心,充分發揮“單一窗口”數據資源共享體系優勢,運用“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各類數據匯聚互聯和共享應用。而在國家信用大數據創新中心、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開放應用(廈門)基地,依託個人信用、已實施兩年的“白鷺分”,以大數據公益服務為導向,民生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正為特區市民生活提供諸多便利。
其實早在1984年,廈門就開始籌建經濟信息中心,當時叫計算機站,1985年改名。當年這位副市長認為,特區要發展市場經濟,參加國際經濟大循環,光有機場、碼頭、通信設施是不夠的,還要打造宏觀的“千里眼”,準確及時掌握國內外經濟信息。這被認為是勢在必行的事,並列為全市八大工程之一。
廈門是國家光電顯示產業集羣唯一試點城市,產業規模近5000億元,其中,觸控屏模組研發生產基地是全球最大的,並已完成全產業鏈佈局。落地廈門的全球最大的LED光源類高端產品製造和出口基地已經建成,第三代半導體也在這裏形成了全產業鏈羣。廈門市工信局局長吳新奎介紹,這裏將着力打造國際一流顯示產業示範區,建設國內領先的智能終端產業鏈企業集聚區。
在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大量珍貴歷史圖片和史料實物,全方位講述經濟特區建設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幾個特區中,第一個修建機場的是廈門,第一個開辦航空公司的也是廈門。以廈航為例,之所以口碑好“一是靠改革,二是捨得投入,三是服務規範,四是以人為本。”
在紀念館醒目位置展示着《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當年制定這個戰略,很難在短期內體現出效果,甚至被認為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但當時卻在這位副市長堅持下,組織100多位專家學者工作人員研究,圍繞對台問題、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建設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三個基本問題進行了21個專題的研究,而最後一個專題就是《廈門市城鎮體系與生態環境問題》。
40年來,廈門不僅發展成為創新創業之城,還是一座生態花園之城。在城市建設中,廈門堅持把山邊、海邊等最好的公共空間留給老百姓。而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當年這位副市長提出,發展特區經濟的同時,一定要防止環境污染,保持生態平衡,為廈門的子孫後代保護和創造一個美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篔簹湖曾是連着外海的天然湖港,海水可流到城中,本是漂亮的風景區。但因80年代特區建設,工業廢水都往這個湖裏排,夏天成了“臭水湖”,蚊蠅滿天飛。當年,廈門市人大專門會議通過治理決議並制定整套方案,但要花錢——每年1000萬元,這在當時算是天文數字。連續3年總共投了3000萬,終於完成第一階段治理。當時參與治理者也包括這位副市長,他從這些事得到一個教訓: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生產。經過幾階段治理後的篔簹湖如今景色優美,已恢復水清岸綠、白鷺齊飛的勝景,成為廈門最美“城市會客廳”。
這位副市長後來在福建省裏工作期間,還曾擔任集美大學校董會主席,期間去過7次。在集美塔人文館,豐富的聲光電技術讓“嘉庚精神”穿越時空,看到集美學村,大家對“誠毅”有更深感悟。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讚譽陳嘉庚先生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而2014年的那封回信,更是把這種精神提到國家層面,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內容。
嘉庚先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國家為重、以民族為重的品格,關心國家大事、傾心教育事業的誠心,讓越來越多華僑華人覺得“嘉庚精神”是可弘揚的,嘉庚先生的善行嘉德是可學習的。而這對於凝聚僑心僑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對全民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有着現實和深遠、不可估量的作用。
這位副市長後來在任福建省長期間,提出廈門應加快實施跨島發展戰略,要做到“四個結合”,即: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相結合、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相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相結合,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相結合。從2002年開始,“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成為廈門的戰略目標。5條跨海通道將本島和島外相連,未來還將擴展到13條。
30多年前的這位副市長,用一種着眼長遠、甘做鋪墊工作、甘抓未成之事、甘為後人種樹的精神,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一張藍圖畫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幹。如今,這種精神在廈門依然延續,併成為神州大地的共識。
“我們將按照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要求,”現在的廈門市常務副市長黃強説,“一本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全方位推動廈門高質量發展超越。”
“廈門是一座有顏值、有前景、有作為的城市,有多重優勢疊加。”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何建華認為,已屆“不惑之年”的經濟特區成為多個國家發展戰略使命任務疊加承載區域,將擔負起新的、更高要求的國家使命。廈門將會和深圳、珠海、汕頭、海南等其他經濟特區一起,在經濟富裕起來、城市發展起來、生活美好起來的基礎之上,探索作為一座現代化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在廈門市人民政府大樓上,最顯要處,“為人民服務”幾個大字,無論白天黑夜風霜雨雪,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