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期間,龍晶睛(後排右四)與同學在紐約發起了“一美元愛心計劃”募捐活動。
龍晶睛團隊志願者在湖南體驗苗寨風情。
“我很希望他們能在走出大山之後,把從外面學到的知識再帶回來。當然,我也希望有一天,他們不需要再走出大山也能得到心中所需。教育可以賦能鄉村振興。”龍晶睛説。
2019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畢業後,長沙“90後”姑娘龍晶睛回國創立了“善吟公益”,成為一名全職公益人。從此,她的生活與大山裏的孩子們緊緊連在了一起。
一次支教心中埋下種子
2010年暑假,一次支教項目把龍晶睛帶到了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好友村,原本只是單純抱着“體驗生活”的心態前來支教的她,內心卻在這次經歷中受到了很大觸動。結束支教返回美國讀書的那半年裏,想要再為好友村的孩子做些事的想法始終在她腦海裏縈繞。“那時,好友村的環境比較艱苦,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對外面新鮮事物好奇的眼神像是刻在我心裏。還有多少像他們一樣的山裏娃呢?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那正是10年前,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進城務工人員增多,留守兒童的生活備受關注。湖南作為勞務輸出大省,留守兒童的數量在全國省份中排名靠前,也正是在那裏,龍晶睛心中有了將支教持續做下去的想法。
2012年初,一張龍晶睛與夥伴們在支教過程中拍攝的照片在網絡上突然“紅了”,照片引發了不少關注。芒果v基金在很短時間內籌集到了一百萬善款,併為好友村的孩子們捐贈了大批物資,還替他們重新翻新了校舍。當時正在美國讀書的龍晶睛在屏幕前看到了這一幕非常感動,她沒想到自己隨手上傳到網絡的照片,最後竟然有這麼多人關注、這麼多人獻出自己的愛心。
這讓龍晶睛意識到,幾個人的力量或許很渺小,但卻可以成為一個傳播的載體,讓更多人看到這支團隊所做的事情、吸引更多人加入進來。”
積沙成塔凝聚千人之力
2012年4月,龍晶睛與十多名留學生一起,在紐約時代廣場街頭開展“一美元愛心計劃”募捐活動。後來,她還在哈佛大學籌辦了慈善晚宴,在長沙舉辦留守兒童攝影展,奔赴芝加哥、洛杉磯、温哥華等全球13個城市開展“一美元”募捐。2017年3月,“一美元愛心計劃”更名為“一美元愛心公益金”,成為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旗下項目之一。
在走上這條公益之路的同時,支教也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龍晶睛都會帶着募得善款所購買的學習物資回到山區。根據2019年9月的統計數據,“一美元愛心公益金”已籌集善款超過67萬元人民幣,累計招募志願者超過1500人,總服務時長超過4920小時,開展了2700多節素質教育理論相關課程,涉及音樂、美術、體育、思想道德、兒童性教育與心理健康等諸多方面。
龍晶睛作國際義工旅行的時候,觀察到國外一些支教項目是與當地旅遊相結合,這種“旅遊 支教”的“義工旅行”方式,不僅給當地孩子們帶來了更多教育資源,義工們體驗當地生活、衣食住行,也能給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經歷多年探索,龍晶睛也為團隊能夠持續運營找到了一套更成熟的商業模式,通過推廣義工旅行項目,團隊運營狀況更穩定,也可以實現持續造血。
支教旅行讓公益行得更遠
“如今作公益成了我們的職業,有了成熟的運營模式,以往由於志願者流動性大所造成的工作無法持續、公益項目難以長期跟蹤等問題都得到了很好解決。現在組織內部的項目能夠持續跟進,避免了很多愛心資源的浪費。”龍晶睛説。
這種義工旅行模式,也得到了國內不少大學生義工和社會愛心人士的認可,還吸引了一些外國教師參與其中。在龍晶睛看來,比起普通的旅行,這樣的公益活動互惠性更強,支教不僅侷限於教育本身,也為城市青年打開了一扇瞭解大山的窗户。龍晶睛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讓更多的人關注鄉村教育、關注那裏的孩子。
近10年的公益之路,龍晶睛也見證着鄉村教育的發展和國家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視。如今,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慈善組織為留守兒童籌集善款、改善校舍、捐贈物資,等等。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引發了龍晶睛的思考:我們做了這麼多,但不少孩子的爸爸媽媽還是不能回家,若是在家門口就有好生計,就能讓孩子的家長既陪在孩子身邊,也不耽誤就業。
下一步,龍晶睛打算繼續深入拓展義工旅行項目,這種“邊教邊旅行”的方式,也可以帶動民宿與餐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吸引村民在家門口工作。
“90後”海歸龍晶睛在公益之路上不斷前行,一如10年前,第一次見到好友村孩子們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