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平縣流曲家庭農場,伴隨着轟鳴的機器聲,金色的麥浪隨風起伏,沉甸甸的麥穗顆粒飽滿,呈現一派豐收景象,五台大型收割機在田野中來回穿梭,將一顆顆金黃的麥穗收個歸倉。一年的這個時候,也是種糧大户張勝吉最忙碌的時節。
看到眼前豐收的景象令張勝吉十分高興。據村幹部介紹:播種、灌溉、噴防……張勝吉整天“泡”在麥田裏,把自己經營的2600多畝集中連片的麥田按時按點管護得井井有條。
張勝吉是富平縣流曲鎮順義村村民,十三四歲就學會了扶犁耕地,高中畢業後成為一個地道的農民。
“18歲那年,剛好趕上包產到户。張勝吉和親戚朋友湊錢買了一台手扶拖拉機,為村民耕地、碾場,賺點辛苦錢補貼家用。”張勝吉説。有了一定的積蓄後,隨着政策放活,中央“一號文件提倡發展家庭農場,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
他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流轉土地種糧食。2014年,他一次流轉土地700畝,開始小麥種植。2016年正式納入規模經營,此後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共流轉流曲鎮順義村和鄰近4個村的土地2600餘畝,併成立富平縣吉順祥家庭農場和富平縣豐康農機專業合作社。
張勝吉首先把流轉土地的灌溉渠道進行全面修復,引進美國天寶激光平地機、德國雷肯聯合整地機、意大利馬斯奇奧深松機等世界一流的農耕機械,對所有土地進行高標準整理,並添置最先進的植保設備。巨大的投入令村民不可思議。但他堅持認為:“只有建設高標準農田,才會生長出最好的莊稼。”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張勝吉一個人揹着乾糧到山東、黑龍江、新疆等地考察學習,刻苦鑽研小麥、玉米種植知識,在不斷摸索實踐中成為自學成才的“高級農藝師”。“唯有依靠科技支撐,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產量。”張勝吉把所有精力都用在麥田上,“萬物皆有情,特別是土地,我不負地,地定不負我。”
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和科學種植,張勝吉經營的土地連年獲得大豐收。2019年,小麥、玉米平均畝產高出普通種植作物100公斤。2016年,他和楊凌偉隆種業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偉隆種業公司提供小麥原種。他生產的小麥全部被該公司收購,作為良種推廣到全省及周邊省份播種。
從2014年開始流轉土地的張勝吉特別注意採用新品種、新技術,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規模效益。張勝吉一直有個夢想,就是種地、種好地。規模化種植帶來的不僅是效益提高,更能提高效率,不管是大户還是家庭農場,土地的規模種植是大趨勢。
張勝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小户自己種小麥,畝產1000斤,10畝就是1萬斤,按小麥每斤1元錢的價格,一共才收入1萬元,功夫都得搭在地裏。農户一家三口人,兩個勞力,一年收入好了就是4000到5000元,農户的機械、化肥環節省不了,他最多省500—600元,把土地流轉一畝地按700元計算,6到7畝地流轉給他也能得到4000到5000元的收入,所以説,農民兩個人出去打工,一年按8個月計算,兩個人一天按100元計算,將近萬元的收入,總體來説把土地流轉出去,流轉給大户,要比自己經營要好的多。大户規模經營還能降低成本,也有錢賺,兩全其美。
張勝吉説:“前一段時間在新聞上看到,農業部門已經在做家庭農場調查了,這下種糧更有奔頭了。希望國家或者地方關於家庭農場的細則能早點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