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商總局對外發布消息,稱此前積壓的商標註冊證,已經全部發放。為什麼會積壓呢?原來從去年8月開始,工商總局就沒有對外核發過一張商標註冊證。在被媒體質疑後,官方的回覆證實了此前“沒紙了”的傳聞。這不是段子,我們也笑不出來。
要點速讀1因為沒紙,所以發不了商標註冊證,這很可能不是託詞。2政府部門低效是內生性特點,不分國界,但國內的情況更加複雜些。缺紙事件的荒誕程度,讓人以為背後有深意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觀點,認為國內的政府機構,辦事效率雖然不行,但總比歐洲某些國家要強得多吧。希臘常被拿來舉例,説中午吃完飯就找不到人了。但這個觀念,現在恐怕要改一改。
本以為因缺紙而停發商標註冊證,是部分媒體斷章取義,後來工商總局坦率承認,確實是沒紙了,採購過程出了問題。
工商總局承認媒體報道屬實
“商標註冊證”,對很多人來説非常重要。它是商標權的證明,也是一些法律維權時的證據。由於工商總局遲遲不核發商標註冊證,直接導致部分電商和實體超市將一些品牌下架,不少商標侵權案件也不得不擱置下來。
這個東西越重要,越凸顯有關部門反應遲滯的荒誕。有那麼多家企業在催,有那麼多家中介機構在催,8個月,愣是一張不發。以至於有人提出疑問:工商總局缺紙事件是不是隱藏了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其實無算計,就是單純地不重視
懷疑缺紙背後有陰謀,那麼這個陰謀最可能是什麼呢?按照慣常套路,人們首先懷疑這是不是主動創造尋租空間啊——可以辦的事,就不給你辦,或者拖拖拉拉地給你辦,你應該能立馬反應過來,懂事一點、主動一點了吧?
但這件事還真不是這樣。據一位長期浸淫在商標註冊代理行當的中介介紹,在最開始不核發商標註冊證時,他們也“想歪了”,走關係後發現沒用,證書還是拿不到。
有人調侃工商總局,説國家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造紙業崩潰了,所以他們無紙可發。這確實有點冤枉工商總局了,工商總局需要的紙,不是A4紙,而是具有防偽功能的特製紙,市面上很難買到,需要招標。
這次是真的沒紙了。從中國政府採購網上可以查到,2016年1月14日,國家工商總局辦公廳資產處發佈“商標註冊證採購項目採購公告”,表明要採購300萬張專用紙。
截圖來自中國政府採購網
但是,紙是去年8月就沒了,直到1月中旬才開始着手採購,這中間的4個月都在幹什麼?直到媒體4月份曝光,工商總局才趕忙回應和道歉,並在一個月內,處理了積壓的60萬份申請。
這件事背後,沒有任何陰謀,他們完全有能力及時處理,但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為零,拖沓8個多月,完全是以往作風的延續。
一紙商標註冊證,多少心酸淚
2014年5月,工商總局商標局內部系統癱瘓,這一癱,就癱到了當年的9月。這4個月內,沒有一個人拿到商標註冊證。據商標代理機構人士推算,若按照平常申請量,從5月到9月,至少有70萬件申請因“網絡故障”無法及時受理,至少數萬小微企業因此蒙受損失。還有律師説,“如果沒有證,我去地方工商局投訴別人侵犯我商標權,但拿不出註冊證來,大部分地方都會很教條地説,那就等證發下來再來投訴吧。”
不要覺得顛覆三觀,類似的事還有很多
不止工商總局,“缺紙”這個梗,其他部門也用過。河南、貴州等地的一些新生兒,無法辦理出生醫學證明,以致無法上户口。而醫院的解釋是沒有專用打印紙了。原來,在2014年初,國家衞計委啓用了新版出生醫學證明,比舊版增加6項防偽技術,由衞計委統一印製,再逐層下發,最後發到醫院手上。用完了,再逐層向上打報道,反正你就等着好了。
去年3月,河南媒體調查發現,全省待辦護照積壓問題嚴重。什麼原因呢?沒紙。居民普通護照都是由公安部統一印製,然後公安部把印好的空白證件下發到各地公安部門,再由各地添加信息印製。鄭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表示很無辜,這也不是他們可以解決的問題。
總之,這一類事件,刷新了人們對某些政府機關行政效率的認知底線。
不要指望任何國家的政府部門雷厲風行,但國內有兩個特色
冷靜一想,不管在哪個國家,都不要指望其政府部門能像企業一樣,做事雷厲風行、事急從權。不管是什麼政體,在當下這個時刻,也是市場上某種服務的唯一提供商,沒有人和它競爭。所以,它的表現往往就是暮氣沉沉和低效,這是內生性的特點,本身沒有意外。
基於這一特點,關於政府權力限制的共識是:1、權力要儘可能得小;2、權力要儘可能分散;3、政務要儘可能公開。我國政府反覆強調要“簡政放權”,也是這一套邏輯。
但談到某些政府部門效率低下,國內的情況確實更加複雜些。這是由兩個特色造成的。其一,沒有反制手段。這一缺失主要指兩方面:內無考核(做不好不會被裁員,做得好也很難被提拔)、外無壓力。
“內無考核”這一點,話不能説得絕對。因為很多政府部門內部,其實是有考核和績效的。但我們所説的考核,是基於聘任制度的考核。就在昨天,雲南德宏決定招聘聘任制公務員,年薪最高可達42萬。但能不能拿到這麼多錢,能不能續聘,是根據年度考評結果來定的。在這樣的考評制度下,缺紙缺八個月,這樣的事就很難有空間。
第二個特色是,某些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低,其實是一種篩選手段。前段時間,非京籍兒童的家長,做了一件讓人痛心的事。他之所以這麼做,完全出自走投無路的絕望。讓他絕望的是“5證”:非京籍兒童在北京上學,必須具備在京暫住證、住所居住證明、在京務工就業證明、户口所在地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全家户口簿。這5證看起來並不難辦,但在實際操作中,據很多家長反應,“5證變28證”,甚至包括父母雙方所在單位營業執照、房租完税發票、流動人口婚育證等,反覆折騰你。
有關部門當然知道,這麼繁瑣的手續,必然造成效率低下,會讓孩子錯過入學的時間。但如果在這件事上譴責它低效,則完全沒有意義。因為它要的就是低效,不方便直接説,我不想讓你的孩子上學(以達到驅趕你的效果,控制人口),所以就用低效所製造的層層壁壘,讓你望而卻步知難而退。
對於這一套邏輯下的“政府低效”,如何處理就變得非常複雜,它是一系列政策的連鎖反應,如果不從源頭打破某些職能部門的心魔,很難從低效變成高效。
新華社和人民日報,都點名批評了缺紙事件,説缺的不是紙,是責任心。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地方政府要求,公務員週六也得上班。實際上,把公職人員搞得看起來很忙,一點用沒用,還是想辦法提高效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