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渭南大荔縣許莊鎮義井村村民蔣雙平在自己家的雜貨店利用金融機構安裝的POS機領取“一卡通”裏的補貼。渭南在全市所有鄉鎮安裝有取款設備,羣眾在家門口就可免費支取補貼資金和貸款資金。 新華社記者 劉 瀟攝
我國農村金融取得長足發展
央行發佈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6)》顯示,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覆蓋面明顯擴大,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為促進“三農”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不過,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能力相對偏弱、發放貸款制度不完善等瓶頸和挑戰依然存在。在互聯網時代,面對困惑和挑戰,農村金融機構正加快轉型步伐以期更好地服務“三農”。
為“三農”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來,農村金融取得了長足發展,金融支農力度、服務廣度深度達到了新水平,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了新突破,為“三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涉農貸款方面,自2007年創立涉農貸款統計以來,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餘額累計增長361.7%,9年間平均年增速為18.8%。涉農貸款餘額從2007年末的6.1萬億元增加至2016年末的28.2萬億元,佔各項貸款的比重從22%提高至26.5%。
在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順利起步,農村信用和支付體系建設助力精準扶貧和普惠金融發展。截至2016年末,全國累計為1.72億農户建立信用檔案,已有近9248萬農户獲得銀行貸款,貸款餘額2.7萬億元。農村地區基本實現家家有賬户、補貼能到户。
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方面,按照國務院印發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央行等部門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手段,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覆蓋率和滿意度。鼓勵傳統金融機構和新興互聯網金融服務商積極利用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網上支付、移動支付使用率快速增長,助農取款服務點行政村覆蓋率已超過90%,銀行網點密度等基礎金融服務指標已達到國際中上游水平。
中國農業銀行作為面向“三農”的重要涉農金融機構,近年來緊緊圍繞服務“三農”、做強縣域經營定位,不斷加大“三農”金融服務工作力度。截至2017年6月末,全行涉農貸款餘額3.08萬億元,增速13.22%,高出全行平均水平1.02個百分點。
農村仍是金融體系薄弱環節
雖然近年來農村金融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但與城鎮地區相比,農村依然是我國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
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能力相對偏弱,制約了農村金融的快速發展。中國農業銀行三農政策與業務創新部總經理馮延成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受“三農”客户弱質性影響,農村金融業務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的狀況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改觀。部分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偏高,風險化解手段匱乏,資產回報能力不高,制約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持續提升。“由於涉農貸款不良率明顯高於平均水平,銀行做這一塊業務時驅動力不強。”民生證券策略分析師楊柳認為。
農村金融發展外部環境有待改善。馮延成表示,農村徵信體系建設相對滯後,涉農擔保、保險覆蓋面有限,農村金融風險緩釋機制不健全,增大了涉農貸款風險。農村金融知識普及培訓還有待加強,“三農”客户金融知識匱乏加大了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的難度。
發放貸款制度不完善,使農民難以得到相應的貸款。在川財證券金融行業分析師楊歐雯看來,農村貸款業務以聯保和小額貸款為主,許多金融機構不願接受保險業務,這種制度應用上的水土不服使農民和銀行之間存在“農民貸款難、銀行難貸款”問題。有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家庭信貸需求高於城市,農村中有19.6%的家庭有信貸需求,城市家庭比例是17.2%,但農村地區的信貸可得性卻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只達到了27.6%,全國平均信貸可得性為40.5%,農村在信貸方面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
此外,農村金融支持政策措施有待加強。記者採訪的多位大中型銀行三農板塊負責人表示,儘管國家對農村金融機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政策力度偏弱,對彌補農村金融機構成本和風險效果有限。對大型涉農金融機構而言,在業務准入、風險計量、績效評價、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方面的差異化支持政策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
擁抱“互聯網+”服務“三農”
當前,我國農村已快速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移動互聯技術在農村的快速普及,為金融機構做好農村金融服務創造了機遇。
擁抱“互聯網+”服務“三農”,各家金融機構紛紛“亮劍”。興業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興業銀行一方面通過自主開發建設的綜合財富管理服務網絡平台“錢大掌櫃”及手機客户端,面向合作金融機構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進一步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打破了物理網點的限制,使用户不論何時何地都能享受到統一標準的高質量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順應移動支付發展趨勢,面向合作金融機構推出移動支付產品“錢e付”、跨行代收付產品“匯收付”等創新產品,豐富農村金融機構支付手段,其中與喀什農商行開展的“錢e付”合作,將移動支付服務輸送到我國西部最邊遠地區。
在移動互聯時代,農村金融機構應主動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需求,積極轉型升級,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服務“三農”。馮延成直言,面對互聯網時代的衝擊,金融機構要着力推動實現5大轉型:一是理念轉型。移動互聯技術能有效降成本、控風險、拓客户,農村客户“積小成大”的商業價值將更加凸顯。要扭轉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難以持續”的舊思維,更加重視農村金融客户,重新評估農村金融市場價值,創新做好“三農”金融服務。二是客户轉型。客户對象要“抓大不放小”,既服務好涉農領域的大企業、大客户、大項目,也要做好廣大農户、小微企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等普惠羣體的金融服務。三是渠道轉型。要充分整合線上線下渠道,把物理網點的傳統線下業務搬上網,把互聯網智能化、多元化的基因“移植”進物理網點,為農村客户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務,真正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四是服務模式轉型。要真正以客户為中心,以客户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客户金融消費習慣為着力點,在抵押擔保、額度、期限等貸款要素上不斷創新優化,為客户提供個性化、實時化、便捷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務。五是內部管理轉型。為契合互聯網扁平、開放、高效等特性,銀行內部要實施流程再造和政策調整,建立起與互聯網金融運作機理相容的業務流程、信貸政策、風險管控等管理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