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聞哥:這座千年石刻曾埋藏泥土中數百年, 而今發掘後讓人驚歎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綜合

  牛角寨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仁壽縣高家鎮鷹頭村(現稱英頭村),海拔760米,南、北、西三方羣山連接,層巒疊嶂。山腳下是鷹頭村水庫。

  在牛角寨的101龕造像中,保存完好和基本完好的有21龕,部分殘缺、剝蝕的有39龕,嚴重剝蝕的有28龕,尚有13龕為泥土所埋。值得慶幸的是,牛角寨石窟造像的精華部分雖遭幾次“厄運”,但仍基本保存完好。牛角寨大佛在牛角寨東側巖壁上,依山而造。大佛呈半身坐像,坐西向東,雙手齊胸合十,坐高15.85米,寬11米。面形豐滿,眉似彎月,雙目微睜,平視東方,嘴角微向上翹,發成螺髻,神態安詳,系唐代作品,現為全國最大的大佛胸像。

  在一個矩形龕窟之中,既有眾多的天尊、真人、神將和供養人,又有記載鐫造緣由和年代的銘文題記,神像造型優美,龕窟保存完好,是一處研究道教神系演變發展的極為珍貴的道教石刻文物。龕窟旁邊刻有《南竺觀記》碑文一篇,上面記述了唐代道教經書之纂集與分類的重要史料,從道教史的研究來看,十分難得。這就是“三寶窟”和《南竺觀記》。

  牛角寨處地偏僻,農户稀少,山坡橫斜,綠竹掩映,呈現出一幅比較典型的四川山區農村之景象。在牛角寨陡峭的山坡上,滿布着各種形狀的大小石包,石包壁上鐫刻有大量唐宋時期的道教和佛教的石刻造像。由於牛角寨地處偏僻,村民寡識少見,因此長期以來當地的這些珍貴的佛、道教造像鮮為外界所知,迄至清代,《仁壽縣誌》的編撰者也未將其收錄。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仁壽縣政府在全縣實施文物普查,這批珍貴的宗教文物才被髮掘出來得以重見天日。由於該龕窟長期以來一直被泥土所掩埋,不為外人所知,因此躲過了許多劫難,得以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