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歐洲老年文化市場是朝陽產業”,德國《焦點》週刊報道稱,歐洲正步入“超高齡社會”——歐盟27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目前已超過9000萬,約佔總人口的1/5。這對老年文化產業是個機會,“老年人已成為歐洲文化市場中的消費主力,佔消費額近三成。”德國文化學者佩特蘭德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老年文化產業需要政府、社會和機構多方共同推動。
文化中心與社區學院
為了方便老年人蔘加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歐洲各國城市鄉鎮都設有老年文化中心。如西班牙的老年文化中心,一般設有圖書館、活動室、健身房、醫務室、理髮室等設施。來自馬德里的退休老師霍塞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心有許多文化活動,可以學習弗拉明戈舞、古典和流行音樂,還有繪畫、文學、保健知識,甚至中國太極拳。“對西班牙老人來説,文化生活有如維繫生命的糧食。”
除了老年文化中心,社區學院也是文化進修之地。德國有900多家社區學院,老年人可以在這裏“活到老,學到老”。記者在柏林米特區的社區學院看到,夏季學期的課程有200多項內容,課程從哲學、文學、天文學、外語、藝術、計算機,到烹調、針灸、太極拳、庭院設計,乃至瑜伽和禪宗打坐,種類繁多。“老人們最愛學的是電腦相關課程,比如上網、電腦寫作等。”社區學院主管海格曼告訴記者,社區學院有政府補貼,加上機構和私人捐助等,課程費用每學期僅幾十歐元。
大字節目單與老年人專場
各種機構也對老年人“發起攻勢”。在法國,政府每年撥出幾十億歐元用於興建圖書館、博物館、劇場、音樂廳等文化設施,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讓老年羣體享受到人性化的文化活動。目前居住在巴黎的華商李女士告訴記者,在法國參與文化生活非常方便,各種無障礙設施對老人和殘疾人非常友好:能坐輪椅出入劇院,也有老人用扶手、大字號節目單等。文化場所也推出老人專場(上圖),有時還提供美食。
在為老年人提供服務上,英國也很有特色。倫敦有300多家博物館,既有“大而全”的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有“小而美”的各類畫廊和名人故居。當地老人告訴記者,英國博物館的許多展廳都有至少兩本大字號的展品介紹書和聽筒,供老年觀眾使用。
閲讀是最受德國老人歡迎的文化活動之一。德國有3000多家圖書出版社、6000多家書店和1.4萬多個圖書館。近年來,德國各大出版社增加了老年類書籍的策劃出版,比如由當地著名主持人托馬斯·哥特沙爾克撰寫的《彩色秋天》,該作品關注“變老”議題,為老年讀者傳遞“唯有樂觀才能賦予生活活力”的人生意義。此外,德國各地書店和圖書館每週舉辦老年專場,邀請書籍作者閲讀片段,解答老年讀者相關問題。一些老年人甚至當起作家,自費出書,以積極的方式豐富退休生活。
歐洲旅行社也在推動更多老年文化旅遊項目。德國某旅遊公司主管斯範尼亞對記者説,老年顧客羣體比例在該公司各大旅遊項目中佔1/3以上,有的項目甚至達一半以上,比如他們推出的奧地利音樂之旅就很受老年人歡迎。
疫情後轉至線上
疫情之下,歐洲文化場所基本處於關閉狀態,老人們的文化活動開始轉至網絡,柏林愛樂樂團數字音樂廳深受老人喜愛。記者從樂團瞭解到,該數字音樂廳每季有40餘場4K高清在線直播,還有跨越60年的600餘場音樂會檔案,提供免費名家訪談、作品講解、紀錄片與藝術家傳記等。各種網上博物館也受到青睞,比如法國盧浮宮在線虛擬參觀,荷蘭國立博物館60萬件展品圖片可免費下載。著名的蘭登書屋則邀請100位作家,通過短視頻向書迷介紹他們對讀書日的想法和感受。許多老人還喜歡自拍視頻,在TikTok等平台與年輕人交流,還通過Zoom視頻會議討論書籍、電影等文化現象。
如今,歐盟正大力推動老年人數字技能的提升。名為“阿爾弗雷德”的數字項目得到歐盟資助,該項目研發了一款人工智能虛擬管家,老年人可以與之交談,交流各種文化問題。文化學者佩特蘭德爾認為,疫情中興起的網絡老年文化活動,在疫情後也會繼續發展,“未來的老年文化產業在注重線下體驗的同時,也要多結合網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