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浙江舟山市嵊泗縣的孤懸小島花鳥島,由於海島交通、生態、資源等先天瓶頸,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花鳥島人口不斷外流,老齡化問題嚴重,傳統產業衰退,一度成為一個非常典型的“空心島”。
“要建設好這種邊緣海島,只有從保護生態與資源的基礎做起,實施全面而又精細的治理模式,才能使其真正擺脱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嵊泗縣副縣長丁維東表示。
邊緣海島生態系統脆弱、承載能力有限,要獲得再生、讓當地居民安居樂業並不容易。2013年10月花鳥島啓動開發建設,在充分考量海島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提出了定製旅遊概念,設置了從上海、杭州等地出發的直達定製旅程,同時控制整島日上島定製遊遊客不超300人,島上機動車總數不超過30輛。
8月19日,遊客在花鳥島碼頭排隊上島。(新華社記者林光耀攝)
“2017年第一次到花鳥島時,那時島上還會遇到颱風天就停電、斷水的情況,除了海景,漁村的整體環境也很一般。”嵊泗縣花鳥微度假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姜明長期在上海工作,面對“底子”並不好的偏遠小島,他和團隊想要打破海島旅遊同質化、單一賣風景的瓶頸。
政府部門與企業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條盤活閒置農房和村集體閒置土地的開發路徑,設立閒置農房租賃平台,將所有閒置農房進行統一租賃、收儲和管理,投資者可通過租賃平台,自由挑選房屋成為“房客”,村民也可利用自家閒置農房當“房東”增加收入,實現了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
“先預定才能上島,先同意島上的村規民約才能上島。”姜明説,通過實踐定製旅遊逐漸被市場認可,微城、離島、慢生活讓花鳥島成為都市白領放空自我的棲息地,邊緣海島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花鳥島有了全國各地的創業青年,有了外來投資集團進駐,也有了更多的本地返鄉青年。
遠眺花鳥島北灣。(新華社記者林光耀攝)
1999年出生的吉林女孩金芳竹已經在花鳥島住了一年多,從最初的一位義工成為現在的民宿店長,原本在韓國留學的她由於疫情無法回到學校,通過網絡她知道東海上有一個叫花鳥島的地方,“看圖片覺得風景很好就來了。”金芳竹説,這裏並不是只有“慢”,年輕的遊客和當地的老人們能很好地融合,最近正在舉辦的花鳥島國際藝術節,還把很多前衞的藝術家吸引過來,讓花鳥島更有活力。
據統計,花鳥島遊客數量逐年增長,近三年遊客數量增速分別達到62%、59%、86%。定製旅遊也使花鳥島突破了海島旅遊的淡旺季侷限,旅遊季節從常規的7、8兩個月延展到了4月至11月。
隨着海島生態工程的逐步推進,“生態立島”的理念也根植於花鳥百姓的內心。2016年開始,花鳥島逐步推廣垃圾分類,島上的外來投資者也自發組建形成了“民宿聯盟”,定期開展“淨灘活動”,遊客主動參與還可以獲得全島民宿、餐廳消費的優惠券。
57歲的花鳥島村民陳忠梅和丈夫原本是“靠海吃海”的漁民,因為花鳥島旅遊的發展,傳統漁民也找到了“上岸”後的致富路,夫妻倆把自己的房屋改造成漁家民宿,一年收入能夠達到30萬元。陳忠梅説,村民們常常感嘆,“環境好了、口袋富了、生活也美了”。(記者黃筱、林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