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要勝過中國?美參院商委會通過《無盡前沿法案》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12日,美國參議院商務委員會以24票贊成、4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一項名為《無盡前沿法案》的議案,授權在未來5年內撥款1100多億美元用於基礎和先進技術的研究。議案尚需參眾兩院批准,鑑於它已獲得跨黨派支持,預計簽署成法可能性較大。

分析人士認為,一方面,議案有助強化美國聯邦政府對關鍵產業科技發展的主導作用,改變過多依賴私營部門的局面,對美國聯邦政府扶持科創主體給予資金和機制的雙重法律保障。但另一方面,這份特朗普時期提出的議案6次提及“中國”,帶有鮮明的大國競爭印記,力圖確保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絕對優勢。對此中方應予以高度關注。

聚焦十大科研領域

《無盡前沿法案》由參院民主黨領袖舒默和共和黨議員託德·楊於去年5月提出。當時正值美國特朗普政府掀起對華經濟和科技“脱鈎”逆流的時刻。因此議案從誕生伊始就帶有鮮明的大國競爭色彩。舒默也毫不掩飾這點:“這項立法將通過投資於美國科創,創造高薪的美國製造業和高科技工作崗位,從而增強美國對中國及其他國家的競爭力……”

12日,這份議案在美國政府辦公桌上躺了整整一年、並幾經修改後,獲得參院商委會通過。長達160頁的修訂版主要有以下幾項重點:

第一,五年內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投資約1000億美元,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網絡安全等十大未來新興科技領域的研究。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是美國聯邦政府下設的獨立機構,為美國大部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基礎研究提供聯邦資助。基金會2020、2021財年的年度預算均為約85億美元。《無盡前沿法案》5年投入約1000億美元的計劃,將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基金會預算。

第二,在上述基金會內部新設科技創新理事會,職能類似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主抓相關領域研究。基金會將新設一名副主任,負責監督科技創新理事會。外媒指出,理事會可能尋求增加院校的技術研究支出,創建重點研究中心,並擴充與美國盟友的合作資金。

第三,在五年內提供100億美元的授權,供商務部指定至少10個區域科技中心。通過建立“核心供應鏈韌性項目”、由國安部門監控供應鏈薄弱環節並提供投資,來確保關鍵產品的供應鏈更為多樣化。

第四,額外劃撥商務部約24億美元預算用於投資美國製造業。此舉也是對拜登重建美國製造業議程的響應。

第五,強調科技人才戰略儲備。在科研資助上,議案提出撥款增量中不少於55%的部分將用以資助相關領域的大學科研中心和特定科研項目。

被追趕的壓力

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在全球經濟領域一貫扮演科技產業創新領導者的角色。這份議案的名稱“無盡前沿”,正是源於美國一段值得稱道的科技史,喚起不少美國人對遙遠年代的記憶。

1945年,美國臨時研究機構科學研究發展辦公室主任布什起草了名為《科學:無盡前沿》的報告,縱論科研在國家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國家資助科研的必要性。這份報告催生了後來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構建了美國戰後科技創新體系總框架。正是基於布什的建議,美國政府長期持續對科研進行投入,使美國在全球的科技領先優勢維持了半個多世紀。

76年過去,是什麼讓拜登政府重新認識到科技振興與政府投入的緊迫性?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指出,進入21世紀,美國在全球科技領域一枝獨秀的局面發生改變。比如在通信領域,美國的AT&T、摩托羅拉、朗訊以及英特爾都曾是全球重要的通信整裝設備提供商,但在5G時代,歐亞國家設備製造等領域後來居上,重要的5G整裝設備製造商名單中已沒有美國公司的身影。

在半導體和芯片製造領域,韓國、日本以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威脅美國的領先地位。此外,中國每年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PCT專利申請數量已從20年前遠遠少於美國轉為超過美國。美國科技領先地位的動搖,再度激發了美國人的憂患意識。

在被各種後起之秀追趕的過程中,華盛頓開始憂心忡忡地反思,自己的科創研發支出盤子是否應當擴容了?研發投入是否過於依賴私營部門,聯邦政府該不該做些什麼?

一系列數據證明,美國確實值得對上述狀況審視一番。經合組織報告顯示,美國的研發支出總量雖仍是世界老大,但近年來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在縮小。

而根據美國財經媒體《巴倫週刊》的數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聯邦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支持佔全社會基礎研究總經費的比例高達70%,但如今已下降至50%以下。再以半導體產業為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政府對該產業研發投入是私營部門的2倍,但截至2019年,私營部門的投入已是政府資金支持的23倍。

“中國和俄羅斯政府一直在增加對科研領域的投資,美國政府卻在降低投資,這令人不安。”《巴倫週刊》寫道。

《日經新聞》指出,最近的全球芯片危機也為拜登政府出台相關法案提供了催化劑。全球芯片危機凸顯美國關鍵供應鏈的脆弱性,促使兩位議員將“核心供應鏈韌性項目”納入立法。此外,這份議案反映出,面對其他大國精心策劃的經濟模式和有明確指導思想的產業政策,過去羞於談及產業政策的華盛頓決策圈陷入糾結:是否應當在發展尖端技術方面建立一套政府主導模式。

中金報告認為,法案標誌着冷戰之後美國國家科研戰略目標再次發生重大調整,關鍵科技產業的創新和發展開始重新回到以政府力量主導的戰略框架下。

大國競爭意味明顯

法案從提出背景,到涵蓋內容,大國競爭的意味十分明顯。有外媒認為,拜登政府希望為美國未來關鍵技術發展奠定法律基礎,華盛頓想與北京打持久戰並佔得上風。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宋國友認為,美國意識到國內科研投入佔GDP比重相對下滑,因此制定法案,鞏固在基礎科學和新興科技領域的領導力和掌控力,提升對華競爭力。

談及法案對美國的影響,宋國友認為,法案或對提升科研能力起到一定作用。因為它不但以法律形式確保聯邦資金投入,而且創設新部門,通過法定機制為科創保駕護航。法案還向企業和院校釋放了國家重視科研的信號,並制定相關條款來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

不過,宋國友也指出,儘管法案有彌補美國快速產業化能力缺失的考慮,但能否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依然存疑。“美國難以實現全領域的快速產業化。它在航天、軍工、醫藥、通信等領域有較強的產業化優勢,但當今世界,產業化所要求的產業協同、產業完整性更高。由於本國的一些特定產業不支持技術市場化,美國想在這類領域實現快速產業化難度更大。”

宋國友認為,在產業鏈方面,法案有助於維護美國重要基礎敏感產業的優勢,但如果不能與其他國家產生政策協同,依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認為,美國面對中國在高新技術,尤其是5G領域的趕超,仍想做大做強科技實力。因此在白宮層面配備專職機構和人員,通過“總統親自抓”來實現目標。但尚存幾個難點:第一,5年1000多億的投入對於“燒錢”的高科技行業而言顯得杯水車薪。第二,美國政府因為疫情、大國競爭而對亞裔人士的打壓,可能導致亞裔高科技人才陸續回國。第三,美國基礎製造業已轉移至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外,製造業的普遍空洞化將成為繞不開的障礙。

在周世儉看來,《無盡前沿法案》政治宣示意義大於實際效果,為的是表明同中國競爭的決心。

中國外交部上月在回應這份法案時指出,中方樂見美國取得更大發展進步,但堅決反對動不動拿中國説事,將矛頭對準中國。希望美方端正心態,理性看待中國發展,尊重中國人民正當享有的發展權利,為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

周世儉認為,美國政府長期限制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現在又以大國競爭的思維處理中美科技關係,實則逆潮流而動。“以芯片市場為例,由於中方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美國對華實施供應鏈限制,實際上切斷了美企的資金鍊。由於規模效應,美企損失了20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所以科技領域的惡意競爭和大國對抗就像一把雙刃劍,傷人害己,美國受到的傷害會更大。”

宋國友認為,要充分意識到美國在科技領域對華競爭是長期戰略,不會有重大調整。對《無盡前沿法案》應客觀看待,既要看到壓力,也要看到動力。“中國如何釋放科創活力,在全社會形成有利於科創的氛圍,同時在國際科技人才競爭方面有所準備,都值得研究。”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欄目主編:楊立羣 文字編輯:楊立羣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