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昏迷8年的以色列前總理阿里埃勒·沙龍去世,終年85歲。中國人都説“蓋棺定論”,但對於沙龍來説,這論可能還是定不下來,因為他是猶太人眼裏的驕傲、是國家利益的堅定捍衞者,但他還是阿拉伯人眼中雙手沾滿鮮血的“屠夫”,是阿拉伯人永遠的痛。
那阿里埃勒·沙龍,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上帝的獅子
阿里埃勒·沙龍出生於1928年,10歲時就加入了猶太復國主義青年運動組織“老公青年運動”,後來更是加入哈加納的青年訓練營進行訓練,並在中學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年教官。而後,沙龍參與了耶路撒冷爭奪戰,率領30人小隊對阿拉伯部隊進行了大量的襲擊。
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哈加納改組為以色列國防軍,沙龍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其中亞歷山大旅的一名排長,正式開始了其軍旅生涯。
不過,因為沙龍性格暴烈、強硬,其與多數軍官、將領的關係都不太好,沙龍實際上被邊緣化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參與突襲薩姆伊裏的行動,沙龍才真正走入上級的視線中。
而後來所有人才知道,這個被邊緣化很長時間的軍人,將成為以色列的驕傲、阿拉伯人的痛,他會一次次扭轉戰局,為獲勝立下汗馬功勞。
1956年,沙龍參加了英法和以色列發動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在這次戰爭中,沙龍率部佔領了米拉通道這個戰略要地,為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儘管沙龍在這場戰爭中有功,卻因擅自行動而受到了以色列國內的嚴厲批評,並被罷免了旅長的職務,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但沒關係,翻身的機會總是會來臨的。1967年,以色列對埃及、敍利亞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了大規模突襲,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沙龍又一次參戰,並再次率部奪回了戰略要地米拉通道,這一次,他們還佔領了蘇伊士運河走廊,也是在這一年,沙龍獲得了少將軍銜。
1973年,沙龍從國防軍退役,但他並沒有閒着,沙龍參與組建了利庫德集團,即全國自由聯盟。
説是聯盟,利庫德集團當然實際上是一個政黨,他們的主張包括宣稱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永久首都”,約旦河西岸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支持猶太文化復興,最終利庫德集團成為了數度執掌以色列政權的右翼政黨。
猶太文化復興
同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軍隊一度遭受重挫,關鍵時刻,沙龍臨危受命,出任裝甲師師長,在西奈半島前線指揮以色列軍隊作戰。這一次,沙龍指揮2.7萬以色列士兵強行突圍蘇伊士運河,攻入埃及境內,一舉扭轉戰局,到戰爭結束時,以色列部隊離開羅只有101公里。
因為這次戰功,沙龍作為利庫德集團成員被選入議會,他的人生階段也正式由“軍旅”轉入了“政治”。
西奈半島
以色列之王
在利庫德集團執政後,沙龍曾擔任過農業部長、國防部長、商業和工業部長、住房部長、外交部長等職位,幾乎幹遍了政府內閣的全部職位,他雖然從前線轉入政壇,但他身上的特質從未改變,因而他在政壇上散發的光芒也更為奪目。
在猶太人的民族文化中,似乎是沒有妥協的存在的,但沙龍卻是一個知進退、懂取捨的戰略家,他會不斷進攻,但也會放棄到手的肥肉,只要這一切符合以色列的國家利益。
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造訪以色列時曾提出和平建議,沙龍便順勢在以色列的內閣會議中提出歸還西奈首府阿里什。因為沙龍認為第四次中東戰爭已經證明了西奈是以色列沉重的包袱,會導致以色列喪失主動權,既然遲早要還,不如主動歸還。
但沙龍這一眼光長遠的建議並未被接納,以色列人為了爭奪阿里什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他們不願意放棄到手的肥肉。
阿里什
兩年後,隨着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和平條約簽訂,在美國和阿拉伯世界的壓力下,以色列最終還是被迫從西奈半島撤出部隊和定居者。事後,薩達特也曾指出,如果當時以色列提出歸還阿里什,無疑會在後續的談判中大佔優勢,這令以色列人不得不佩服沙龍的獨到眼光。
在沙龍擔任國防部長時,還曾因為以色列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而策劃了第五次中東戰爭。沙龍指揮陸海空軍10萬多人的部隊,對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和敍利亞軍隊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僅僅用了數天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大片國土。
這一次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巴解組織,並在黎巴嫩建立一個親以政權,但其目的並沒有達成。而作為一個激進的舵手,沙龍並沒有放棄對巴解組織的強硬立場。2001年,沙龍在總理選舉中獲勝,組建了以色列第29屆聯合政府,在他就任以後,巴以衝突驟然升級。
沙龍不但不願與當時的巴勒斯坦領導人、另外一位中東強人阿拉法特打交道,還多次圍困阿拉法特的官邸,又宣佈巴以在1993年簽訂的《奧斯陸協議》失效。這是一份關於巴以雙方實現初步和平取得實質性重大突破的協議,沙龍突然宣佈它作廢,無疑引起了輿論的巨大譁然。
《奧斯陸協議》
儘管期間在美國的牽頭下,沙龍勉強結果了中東和平路線圖,但最終巴以衝突依舊未能停止,以色列甚至在2003年時在約旦河西岸修建了隔離牆。
不過,巴以和平在阿拉法特去世後有了轉機,沙龍從武士變成了和平的推動者,他與巴勒斯坦新任領導人阿巴斯達成了停火協議,並將猶太人從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的定居點撤出,結束了對加沙長達38年的佔領。
阿巴斯達
而這一次行動,也讓沙龍創造了一個“第一”,沙龍是第一任不再宣稱以色列有權佔領巴勒斯坦全部土地的總理。儘管撤離計劃有着極大的阻力,但他認為這個計劃將改善以色列的安全,並幫助以色列的經濟發展,因而沙龍哪怕背離自己的政治傾向、排除萬難也要執行這個計劃。
據稱,當時在沙龍的命令下,以色列警察甚至強行將人們從定居點的家中拖走。這足以顯示出沙龍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格,也足以顯示出沙龍為國家鞠躬盡瘁的決心。
毫無疑問,沙龍是以色列的驕傲,他終其一生都在為維護國家利益而努力,他幫助以色列完成了地緣崛起,是名副其實的以色列之王。
阿拉伯的屠夫
但在他維護猶太人、以色列人的利益時,必定會傷害到其對手的利益,而且由於沙龍暴烈的性格,他對阿拉伯人的鐵血手段,甚至可以説也十分殘忍。在沙龍的戰爭生涯中,有過多次爭議的記錄,而且每一次都與屠殺阿拉伯人有關。
記錄顯示,在1953-1957年,沙龍率領了一支專門進行“報復行動”的特種部隊——101特種部隊,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展開報復。他曾率人突襲奇布亞村,並屠殺了當地69名村民,稱這是對巴勒斯坦人在別的地方進行恐怖襲擊的報復。
101特種部隊
儘管沙龍在自傳中稱這是誤殺,但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只是一種託詞,並且以多數人的眼光來看,屠殺無辜的百姓,以便對恐怖襲擊做出“報復”,明顯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在沙龍策劃的第五次中東戰爭中,還發生了令國際震驚的貝魯特大屠殺。這一次大屠殺持續了40個小時,造成的死亡數字沒有確切的統計,但輿論普遍認為有超過2000人遭到屠殺,而且遇害者呈現出極端痛苦的面容。
貝魯特大屠殺
這一場大屠殺甚至同樣震驚了以色列社會,造成了40萬人的大規模示威行動——當時以色列的總人口大約為400萬——也就是説,有1/10的人蔘與了這次示威,毫無以為,這次大屠殺同樣也激怒了以色列人。最終,沙龍被以色列的調查委員認定負有間接責任,被迫辭去了國防部長的職位。
因而,在阿拉伯人的心目當中,沙龍更是一個雙手沾滿鮮血的屠夫,其殘暴的形象深入阿拉伯社會。據稱,當時阿拉伯婦女在嚇唬小孩的時候,都是説“如果你不聽話,沙龍就會來把你抓走”,可見沙龍的殘暴,對於阿拉伯人影響之深。
是非論斷,自有後人評説
沙龍的殘暴,是其一生最受到非議的地方。沙龍的反對者認為,是他的殘暴手段導致阻礙了巴以和平的進程。儘管沙龍總是在戰爭中幫助國家獲勝,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最終留下的是代代相傳的仇恨,這種仇恨令中東無法獲得徹底和平。
以色列平民至今仍要面對火箭彈、恐怖襲擊,不得不對身邊的阿拉伯人保持警惕,便是一次次戰爭所帶來的後遺症。
但事實上,作為以色列的舵手,要對外冷酷鐵血,才能讓以色列在中東亂局中站穩腳跟,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爭取到立身之地和發展的機會;還要對內能夠懂得進退取捨,在該強硬的時候決不讓步,在該退讓的時候拉住繮繩,防止國家毫無節制地“進取”,最終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
沙龍的強硬天性、廣博的見識和通過沙場積累的實戰手段,無疑令他能完全勝任以色列舵手的位置,他也確實完成了以色列的地緣崛起,提高了以色列的國際地位,從這個角度來看,沙龍是以色列的驕傲、是以色列的戰鷹是無可爭議的。
也許如果沙龍能夠繼續履職,會讓巴以和平有更加實質性的進展,但由於重度中風,沙龍在2006年永久失去了履行職權的能力,以色列政壇的沙龍時代也終於落下了帷幕。
2014年,隨着沙龍的離世,一代血戰中東的梟雄也就全部落幕,中東強人時代終於結束,他們到底有沒有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留有後人評説,只是很明顯的是,中東局勢正在發生着50年以來最為深刻的變化。
繼任者內塔尼亞胡當上以色列總理後,以色列又開始了急劇“右轉”的進程,自17年以來,以色列已經在爭議地區的定居點上新建了5500套住房,沙龍的藍圖似乎因此被結結實實地開了“倒車”。而這一切到底會給以色列帶來怎樣的結果,似乎沒人能説得準。